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带你了解月宫中为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鹧鸪天桂花》。

正值桂花飘香的季节,又恰逢中秋之际,闲说中秋和桂花的渊源以及民间传说月亮上桂树的来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据古文献和有关研究表明,传统的“桂文化”一般指的是樟科肉桂和木犀科桂花,而汉代《淮南子》记载“月中有桂树”和吴刚伐桂的“桂”乃樟科肉桂,源于肉桂是一味重要的中药,《说文解字》中说“桂,江南木,百药之长”。起初“嫦娥奔月”中只是说的是西王母的不死树随蟾兔一起入月宫,后在汉代才演变成不死桂树。而“桂”字来源音从“圭”,“圭”在周礼时期是一种重要的礼器,而桂叶中有两道纵纹形似“圭”而得名。“圭”文化本原就是象征繁衍生育的蛙崇拜,因“圭”从“蛙”衍生出来,所以“桂”与月的阴晴圆缺的特性和“蛙”的丰殖联系在一起是象征生命的周而复始,绵远流长。而道教中亦记载有“食桂成仙”,说明桂树的宗教文化也符合桂树入月的神话色彩。这些都是说的是药用价值的肉桂。

到唐宋时期,随着中秋节的民俗活动,“肉桂”慢慢被“桂花”取代。《唐书太宗纪》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而桂花在中秋时分花香满溢,又普遍种植,古人错解“桂”的含义,经过时代的变迁把“月中桂”从原先的肉桂变成“桂花”也是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文人墨客也在他们的笔下把中秋、神话和桂花也一并涌入文字传诵至今。

李清照的这首《鹧鸪天桂花》正是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赞美中秋时分的桂花馥郁芬芳,也是词人品格的写照。宋代的杨万里亦在《咏桂》中作有“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mhaimaa.com/hmsc/129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