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现在哪里就诊 http://m.39.net/pf/a_8231855.html
本文共有字
如果觉得页面很长
那是因为留言很多
提到「安全感」这个词,很多朋友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亲密关系中双方的「安全感」。
不过,鉴于亲密关系并不是我擅长的话题,我今天并不打算聊这个。:)
我想跟大家聊聊:我们日常所说的「安全感」,究竟是什么?怎样才是一种更好的对待「安全感」的态度?
究竟什么是安全感?
我们不妨反过来思考一下: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说缺乏安全感,往往会是什么样的表现?
你可能会:
不敢作出冒险的决定,因为不相信自己有承受风险的能力;
不敢偏离日常生活的轨道,因为不想去面对未知的可能性;
不敢轻率地相信别人,因为你总会下意识揣测别人的立场和意图;
对事物总是抱持怀疑的态度,难以说服自己,总是希望对方能呈现给你更具说服力的信息;
甚至,容易陷入内耗之中,明明一切风平浪静,但就是会在脑子里不断产生灾难性的联想,觉得:
啊,我是不是又把事情搞砸了;
他是不是又在骗我?不行,我不能上当;
事情这样发展下去,会不会产生最坏的结果?到时候可怎么办呀……
你会发现,这些表现都跟一个关键词有关。哪个词呢?「信任」。
安全感的本质,跟信任紧密相关。不够信任自己,从而缺乏自我效能感,缺乏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认同,不相信自己能够应对、处理好未知的问题。
不够信任世界,于是总是预设「变化是不好的」,认为一切变化都是对自己的威胁,假定一切问题都是对目前生活状态的挑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更进一步,这种对安全感的缺失,又会催生一种对抗的心态。
这种对抗的心态,会默认「除了我高度信任的对象之外,其他一切都可能是敌人」,于是它会建构出一种对立的叙事,倾向于把一切不确定性都往不好的方向思考,从而让自己始终生活在「一切都在跟我作对」的预设之中。
在这种状态下,你是很难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和善意的。
那么,这种缺乏安全感的状态,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们知道:我们会随着对现实世界的探索,构建出一个自己的「心智世界」,并让它进一步拟合现实世界,构成我们认知外界、思考问题的基础。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是我们的心智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拟合出现了偏离。
我用一个博弈论的例子来打比方:
政治学家RobertAxelrod在他的著作《合作的进化》中,提出了一个博弈游戏:
假定你参与一个游戏,你有一个对手,每一轮的对手都不一样。每一轮,你可以选择欺骗或是合作。选择前者,你没有损失;选择后者,你损失1枚金币,对手得到3枚金币。
如果双方都选择合作,则各自净获得2枚金币;都选择欺骗,则没有损失也没有获利;一人选择欺骗,另一人选择合作,前者获得3枚金币,后者损失1枚金币。
这个博弈游戏可以很好地抽象和模拟现实世界,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