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天才全凭天赋,其实全靠ldquo

映雪雅读-陪你一起成长!

写在前面的话:

让读书点亮生活!大家好,我是秋枫,一个喜欢看书写作的95后,通过读书学到了很多成长的干货,并且获得了实质性的改变,所以想把好的内容分享给大家,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变得更好!!!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安德斯·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的《刻意练习》,它将揭开天才的真相,教我们如何变得杰出。

莫扎特4岁谱曲、6岁巡回演奏;帕格尼尼仅用一根琴弦就能拉完整首曲子;NBA明星球员雷·阿伦成为联盟历史上最伟大的三分射手......类似于这些取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成绩的人,我们大多称之为“天才”,而这些天才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我们追寻的方向。

摒弃以前的坏习惯,开始起早贪黑的学习、实践,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没什么效果,什么都没有改变。你会很气馁,觉得是自己没有天分,进而不愿意再去努力。其实所谓的天才不全是凭借天赋,更多是靠“刻意练习”。

你知道莫扎特年少成名,但你不一定知道他的父亲是一个作曲家,他的爸爸在他很小时候就专职全职地去培养他,并且在他之前已经培养了他的哥哥姐姐,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而帕格尼尼仅凭一根琴弦拉完整首曲子也绝非天赋异禀,因为在此之前他尝试过用两根琴弦写一首曲子去追求一位女士,后来又突发奇想用一根琴弦写了一首曲子,演奏时崩断的那三根琴弦是他刻意为之。

由此看来,大多数人眼中的不可企及,秘密就在于“刻意练习”,普通与杰出之间的距离,在于一套系统性的刻意练习的方法,这套方法,会帮助你不断拓宽你的能力边界。

在“刻意练习”理论之后产生了一个耳熟能详的理论——“一万小时定律”,出自于格拉德威尔写的畅销书《异类》,简单来说就是无论哪个行业、哪个领域,只要你能做到一万小时,你就能成为那个行业、那个领域的精英、天才。量化的目标往往会比概念性的说明更吸引人,所以许多人对此深信不疑,合上书本开始埋头苦干,期盼着自己登上巅峰的那一天。但事实上你仔细想一想又会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马路边上的环卫工大爷每天起早贪黑的打扫街道,按理说他的工作时间早已经超过几万个小时了,但他有没有成为保障环境卫生的策划者呢?一个只负责拧螺丝的维修工他拧了十几年的螺丝,那他有没有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师呢?答案是没有。

所以一万小时定律并非是一条放之四海皆适用的真理,不同领域技能习得的时间是不同的,有些领域根本不需要一万个小时,几百个小时的专注研习就能成为一个小的专家,而有些领域一万个小时还远远不够,更何况是心不在焉、得过且过的一万个小时。

什么是刻意练习

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刻意练习呢?

说到练习,我们通常的理解就是不断地重复,其实不是,不断重复只是“天真的练习”,无法带来实质性的进步。真正的刻意练习是有目的、专注、且有反馈的练习。

《刻意练习》这本书中记录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作者为了验证“刻意练习”理论的可靠性,请了一个大学生来兼职,具体都是做什么呢?简简单单的记数字,有点类似于《最强大脑》里面考验记忆力的环节,随机给出很多个数字,看你能在固定时间内记住多少个。

大家可以测试一下自己,随机在纸上写下毫无章法的七八个数字,看看自己多久能够不出错的全部记住。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在瞬时记忆的情况下可以一次性记住七个数字左右,好一点的话大约十一位左右,所以那位来兼职的大学生刚开始在第八个数字时就遇到了瓶颈,总是在第八个数字上出错,既然这样,那该怎么解决呢?就这样,想办法突破八位数字成了他下一周的目标,以此类推,每周只训练一个小时,不断地突破记忆数字的位数。

前前后后经过了大约两年的时间,每周一个小时,加起来也就是一百多个小时,一百多个小时的训练之后,大家可以猜测一下结果如何?第一次看到结果的时候不禁让我觉得惊讶,这个大学生可以轻松记住随机给出的八十二个数字,简直可以去参加《最强大脑》了。反观刚开始的时候,他的记忆力与普通人并无差异,经过刻意练习之后才达到这样的高度,可以看得出,这里面不是天分的影响。

当然仅仅只是一次实验未免会存在偶然性,所以后来作者又在其他很多人身上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结果与这位大学生并无二致,通过训练,他们也能记住很长的数字。

这些实验结果挑战了我们对于天才的认知,就是那些在某个领域被称之为天才的人并非天赋异禀,而是通过训练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绩。

刻意练习的逻辑或本质

刻意练习取得的成绩往往是令人惊叹的,那么其背后的逻辑或者本质是什么呢?

依旧用几个例子来跟大家解释,在年的时候有一场被称作是“20世纪最伟大的比赛”的马拉松比赛,当时的冠军是一个叫海耶斯的美国人,成绩是2小时55分18秒,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但现在马拉松的世界纪录是2小时2分57秒,同样的里程,时间缩短了将近一个小时,而且现在想要参加波士顿马拉松比赛,成绩不能够低于3小时5分钟,对比一下,年时的世界纪录,放在现在才刚刚获得参赛资格。

在大多数人缺乏锻炼的今天,如果你能一口气做个俯卧撑,很多人都会对你竖起大拇指,但在年的时候,一个日本人创下的记录是个俯卧撑。后来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觉得整个过程时间太长,所以就修改了规则,规定24小时内连续做俯卧撑的数量,之后记录被一个美国人在年的时候刷新,他在21小时21分钟内做了个俯卧撑。

通过上面这两个案例你能推测出什么吗?人体的极限是在不断被挑战的,记数字的极限、跑马拉松的极限、做俯卧撑的极限......

身体的各种极限,都在不断地被挑战着,那为什么人们总是会超越自己,而且还会超越的那么多?原因在于人的大脑的适应性是非常强的。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点抓狂,刻意练习跟大脑的适应性又有什么关系,请稍安勿躁,听我慢慢给你解释。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你有可能会觉得不适应,过一段时间以后,这种感觉会慢慢变淡,代替的是渐渐融入当地生活的感觉,这就说明你的适应能力比之前更强了,而刻意练习,改变的就是你的适应能力,它会帮助你不断拓宽你适应能力的边界。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你们知道全世界最难开的出租车是哪里的出租车吗?是伦敦,因为伦敦的街道跟我们国内完全不一样,错综复杂、毫无规律,依靠GPS也搞不定,所以伦敦的出租车司机考试是很难通过的。考试的内容大致是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你很多个犄角旮旯的地点,你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准确到达那个位置,通过考试拿到出租车驾照的话会有一笔非常不错的收入,所以很多人都会拼尽全力去考取这个驾照,当然没经过长期练习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后来心理学家邀请了许多已经拿到驾照的出租车司机来做大脑扫描,结果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跟他们做对比的是一些公交车司机和普通人,公交车是走固定路线的,普通人则是有一条走的最多的主线路。检查结果显示,出租车司机大脑的海马体的后边要比公交车司机以及普通人大得多,也正是因为这一变化,他们能比公交车司机以及普通人记住更多的地方、更多的线路。

长期的刻意练习改变了大脑的结构,结构的改变提高了适应能力,因而能在该领域内取得更突出的成绩,所以如果你愿意训练自己、挑战自己的话,你就一定可以不断突破前人的成绩。

刻意练习的关键点

前面说过,刻意练习有目的、专注、且有反馈的练习,所以刻意练习有几个关键点。第一个就是要有目的,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最好是可以量化的,就比如说下一次要比上一次多记一位数字,量化的目的更好衡量,也会让人更有动力。

第二个是专注,美国有一个十分著名的作家叫富兰克林,同时他也是一名科学家,富兰克林除了会写作、会做科学实验之外,他还有一个爱好是下国际象棋。工作之余他经常会下象棋放松,下象棋的时间加起来大差不差也超过了一万个小时,但让他一直不开心的是,他总是会输给一流高手,工作上的成绩给了他极大的信心,让他觉得自己很聪明,所以他很难接受总是输的结局,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是富兰克林下象棋的时候完全是抱着娱乐的心态进行的,他并没有进行刻意练习,他总是说:“来了,朋友,咱们下一盘”,并没有找一个专业的教练教她,也没有记录每一盘棋局的变化。所以就算是不停地下、不停地下,也不会进入到一流高手之列。反观他在写作上取得的成就,源于刻意练习,富兰克林小时候家境贫寒,没有条件支撑他去上学,而他又特别喜欢写文章,怎么办呢?他找来一本他特别喜欢看的杂志,然后看过一遍之后尝试仿写,就是假装再写一遍那篇文章,写完之后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做对比,哪里写的不好,哪里需要修改......这个过程就是刻意练习,他专注于做事情的目的不断地练习,不断地做反馈并且不断地改进,这就是刻意练习的基本流程,他做到了,所以他在写作领域成为了大师级的人物。

第三点是要有反馈,记数字时记到某一位时总是出错,要思考出错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写文章时对比这一个地方写的不好,要思考为什么写的不好,该怎么写;减肥的人最好在家里放一个秤,每天都要称一下,看看自己有没有瘦。有反馈才能知道接下来该怎么改进,好比经常做错的一类题应该拿来做专项训练。

全书总结

说了这么多,《刻意练习》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可思议的未来。想象一下,你可以轻轻松松的记住几百个数字;或者成为下象棋的一流高手;又或者轻车熟路的到达你想去的任何地方,这种情况下,你想不杰出也难。

当我们把刻意练习的方法迁移到我们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当中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变得更加专业、更加优秀,一步一步走向杰出。之前为什么没有这种观点,是因为人们的认知当中就觉得只有个别人才能做到,普通人根本不行。

所谓的天才,其实是掌握了系统的刻意练习的方法,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不断练习、不断精进,没什么特殊的天分使然,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你也一样可以做到。

好了,这本书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喜欢的话别忘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mhaimaa.com/hmqd/83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