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功人士也许从小就有着比常人更突出的表现,大家都会认为那是一个具有天赋的天才,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我们看到的是别人经过无数次努力练习后得到的成就,其实这些只是表面,然而即使有天赋也离不开后面无数次的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的关键就在于“刻意”二字,这意味着你不能再像平常那样没有目标、没有系统方法地去练习,这样就成了不断重复的练习,是“天真的练习”,无法带来进步。莫扎特4岁就会弹奏小提琴,岶格尼尼只用一根弦也能弹完一首曲子;史蒂夫瞬间记住几百个随机数字,沙马开平方比计算器还快,唐尼一秒内说出某个日子是周几;托马斯入行1年就获得世界跳高冠军,阿瘳欣同时和26人下盲棋,最后又成为世界象棋大师。艾利克森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也是唯一正确的学习方法。比如莫扎特,他在7岁的时候就举行了环欧旅行演出,那次演出铸就了他的传奇。因为当时演出年龄尚小,他的身材只能勉强看到大键琴的顶部,但他却熟练的使用了多种乐器,让音乐界广为震惊。莫扎特的父亲发表文章称莫扎特在4岁的时候就能够分辨任何音乐的音调,甚至是像声音的调子,比如时钟报时的音调,甚至人打喷嚏的音调,这种能力是极其罕见的,在当时,大多数已成年的音乐家,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也无法与莫扎特匹敌。莫扎特的这种能力一直作为证明“天赋是与生俱来的”绝好例子。似乎,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因为有天赋异禀的能力,至少在过去多年里,人们普遍是这么认为的。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音高的理解出现了极大差异。如今,人们对音高的理解直指人类的另一种不同才华,而不是纯粹音乐方面的才华。从莫扎特的经历中观察,浮现出来一条线索,获得了这种天才的人们,也在他们很小时代的早期就已经接受过某种音乐训练。但如果说音高是一种天生能力,要么生来有或者没有,那么无论从小有没有受过训练,差别不会太大。重要的是在人生中任何时段里获得足够的音乐训练,学会了音调名称。从各种研究表明,任何血统或者种族,都不能决定是否有音高的因素,而是在于是否学习过。即使有天生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没有使用过,这就是那种“长期不用便会作废”,只有不断的使用和发展才会使这种才华更强大,人人都可能成为莫扎特,即使是天才,也是训练的产物。有人会说那么多东西,脑子装不下怎么办?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世界上使GPS系统陷入混乱的城市--伦敦,这座城没有大道构成的道路网络可以批示方位和路径,各条道路相互之间还形成奇怪的夹角,各种单行道,断头路。但是那里合格的出租车司机却能把你准确的送到你想要去的地方,哪怕你只是说要去一尊“手拿奶酪”的两只老鼠雕像面前。出租车司机之所能达到这种技能,就需要不断的去记忆和积累线路。科学家们把出租车司机与另外年龄相仿人群的大脑利用核磁共振成像进行对比,发现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比普通人强大。再把出租车司机与公交车司机相比,一样还是大。因为公司车司机走的是固定线路,不用每天去思考怎么走最佳线路。所以说人的大脑就像肌肉,只有越练才能越强大,并拥有无限的适应能力,就是我们常说的脑子越用越灵。在练习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观点叫“一万小时天才定律”,这个观点来自格拉德威尔的《异类》。这个定律所表述的是只要练习达到一定时间,就能达成自己的目标。但实际上1万小时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艾利克森告诉我们:只有在刻意练习下1万小时才有用。然而所谓1万小时定律在心里学科史上又从来不存在。首先,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练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个1万小时的最低阈值。比如优秀专业演员的专业技能习得往往小时,记忆类专家技能习得只需要数百小时。事实中各种领域有成就的人,习得时间都不同。那这个定律究竟有哪些问题?最后驳斥1万小时定律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欧布里德提出的沙堆悖论:1粒沙子不是堆。如果1粒沙子不是堆,那么2粒沙子也不是堆;如果2粒沙子不是堆,那么3粒沙子也不是堆;以此类推下去,再多的沙子还不是堆。如果设定一个固定边界1万粒沙是一堆,那么粒就不算堆,这样定义明显不合理。这样又不得不设定一个可变的界限,可是这个界限设定多少?这个也没有人知道,所以当初设定1万粒沙为一堆作为界限就被消减。同理,在沙堆悖论的视野下,这个1万小时的定律也就这样被消减了。各种真实的科学研究表明,成为各行各业专家所花费的时间往往都是随着不同的专业技能领域在变化。所以这个1万小时定律也不能认为其完全不对或者不合理,它所表述的意义就是中国的俗语:熟能生巧。比尔·盖茨也曾谦虚地表述1万小时定律是有帮助的,但真正实现就需要坚持不懈的多练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外部认识可以分为三个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在舒适区,做每一件事情都是得心应手,每天无意识的做自己熟悉的事情,比如穿衣吃饭;到了学习区,就需要接触一些新的东西或新的方式方法,这时会对新的东西而产生好奇心的同时也会产生一点点恐惧,但是因为难度不高,不难克服,很快就能适应;但到了恐慌区就是压力最大的地方,就好比第一次上台讲课或学生在考试时突然遇到陌生的题目,这时就需要看自身平时练习的成果。刻意练习就是在学习区的练习,虽然它会让你有一点点不适应或者有点小紧张,但是又不至于恐慌到不知所措,这样还能使人取得一些成功,哪怕是一些小小的成功也会使人增加自信,就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这就样一点点的成长起来,即使突然遇到恐慌区,也不至于双手摸白纸,两眼望青天。现实中很多人之所以工作了很多年,工作能力确没有多大的提升;或是学生在努力的学习,但成绩确得不到有效提升,原因就在于他们一直处在舒适区,实际上只是在重复做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就是通常讲的不思进取。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要在一个领域快速成长,就需要“正确的练习”,首先需要好导师:最好的办法就是有高于自己层次的人给你指导,你可以第一时间学习到正确的理念和方法,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接下来就是要有目标:主要是以少积多,哪怕一天完成一点点,日积月累,最终也能达到长远目标。而既然有了明确的具体目标,就可以有效地引导练习,如果目标远大,一时无法达到,我们可以把目标分解,并制定每个时间段的完成计划,使你能达到切合实际的进步的期望;最后就是要有反馈:自己必须要知道一件事情这样做下去的方式或方法对不对,如果不对,那必须弄明白为什么会错或哪里出错,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如果没有反馈就如这个例子:导师:从你的练习清单中可以看出,你每天练习一小时,但你每次测试的时候,总是只有C的成绩,能不能解释一下原因?学生: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昨天晚上都演奏了。导师:你演奏了多少次?学生:10次或者20次。导师:你弹对了多少次?学生:唔,我不知……一次或两次吧……导师:哦,你是怎么练习的?学生:我不知道。我只是埋头弹!这就是没有反馈的天真练习:只是埋头干,对错全不知,就如一直在做无用功,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还需提高,或者你现在离实现目标有多远。有导师、有目标、有反馈才是刻意练习,这也是为什么在少数领域当中,最高水平的老师和方法,加上高强度的训练,就能够创造天才。不过,在不具备这样条件的领域里,我们仍然可以退而求其次,最大程度地利用刻意练习的原理,学习杰出人物的做法,研究他们可能成功的原因,不断尝试改进。在实际工作中也有认真工作,但久不得进步的员工,这时就需要有比他高一层的人分析原因,找到问题点后去正确引导,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被困在一个纠结点,如有人指点或许就是醍醐灌顶而茅塞顿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