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正本清源,如何从新手成为大师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好专科 http://m.39.net/pf/a_4782740.html

这是阳明洞天第篇原创文章

字数:。读一篇文章,就读了一本书。

坊间流传着一个颇励志的1万小时定律,其内容是要在大多数的行业或领域之中成为大师级的杰出人物,需要花1万小时来练习。

1万小时定律非常深入人心,这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他出版的著作《异类》中提出的。早在年,拉尔夫·克朗普、克莱门斯·特斯克鲁默尔和安德斯·艾利克森对柏林小提琴学生研究的成果就已经发表了类似的内容。

1万小时定律虽然激励人心,但它在很多方面并不那么科学,包括它所使用的例子。1万小时定律的源头,是艾利克森博士所撰写的《刻意练习》。艾利克森博士是心理学博士,做了大量的实验,从多方面驳斥了1万小时定律:一是练习了1万个小时并不一定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因为如果练习不是刻意练习,只是“天真练习”的话,即使练上2万小时也不能成为大师。如富兰克林练习国际象棋。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但只是在同一水平反复,并没有长足的进步。二是并不是所有领域都需要1万小时的练习。对于小提琴演奏来说,在20岁之前进行过1万小时的训练,仅仅是个平均数,大师级的演奏家远远超过1万小时。但在有的领域并不需要经过1万小时的练习就能做得很好。

因此,从新手到大师的正确姿势应该是“刻意练习”而不是1万小时练习。

一、什么是刻意练习

首先,刻意练习是一种有目标的练习。这个目标得到良好的定义,通常还包括目标的某些方面。一旦设定了总体目标,导师或教练将制定一个计划,以便实现一系列微小的改变,最后将这些改变累积起来,进而实现更高远的目标。这些目标已经被人实现过,并且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训练的方案由导师或者教练来设计和监管,他们既熟悉练习者的能力,也熟悉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那种能力。

其次,刻意练习是有反馈的练习,包括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的调整的努力。在练习的早期,大量的反馈来自导师或者教练,他们将监测练习者的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且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练习者必须学会自己监测自己,自己发现错误,并做出相应调整。这种自我监测,又依靠高效的心理表征。

再次,刻意练习需要人们走出舒适区。所谓的舒适区是练习者熟悉、习惯、擅长的领域。刻意练习发生在练习者舒适区之外,而且要求练习者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因此,刻意练习需要练习者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

最后,刻意练习既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提高水平与改进心理表征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偏废;随着人们水平的提升,心理表征也变得更加详尽和有效,反过来使得人们可能实现更大程度的改进。心理表征使人们能监测在练习中和实际的工作中做得怎么样。他们表明了做某件事的正确方法,并使得练习者能够注意到什么时候做的不对,以及怎样纠正。

二、刻意练习的意义

安德斯·艾利克森是一名心理学博士,之所以研究刻意练习是因为他对天才少年莫扎特的完美音高特别感兴趣。当时流行的观点是,莫扎特之所以拥有完美音高,是因为他拥有无与伦比的天赋,普通人根本没有办法做到在小小年纪就拥有完美音高。艾利克森对此表示怀疑,是否存在一种技能,只能高天赋的人才能做到,其他人都没法做到。为了验证这个问题,艾利克森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研究和实验。一开始,他们进行数字记忆实验,具体而言就是对实验对象进行训练,训练他们在短时间内记忆更多的数字,随后他们的研究领域扩展至小提琴演奏者、体操运动员、伦敦的出租车司机、国际象棋大师等,研究对象既有大师级的杰出人才,也有普通人,有比对的对象,有智商高的,也有智商没那么高的。

实验表明,智商与训练时间比起来,训练时间对于技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在国际象棋领域,智商没那么高的,如果练习的时间足够长,其表现比智商高的,但练习时间没那么长的人更加出色。扎实的研究数据,让艾利克森非常自信地提出:如果想成为某一个领域大师级的人,就要进行长时间的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提出其意义在于:

1.破除天赋论。大多数人们认为,自己之所以不能成为大师,是因为天赋不够。艾利克森通过实验认为,没有那回事,肯定了每个人通过刻意练习都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不管是小提琴演奏,还是体操运动;不管是记忆数字,还是国际象棋,这是个普遍的规律。一个人即使再有天赋,如莫扎特,如果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也不可能成为这个个领域的大师。莫扎特拥有完美音高,是他的父亲在莫扎特很小的时候进行刻意训练的结果。成年人即使五音不全,如果施以正确的练习,也能像莫扎特一样拥有完美音高。

2.指明了成为大师的方法:刻意练习。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普通人还是拥有天赋的人,如果设定了目标,按照刻意练习所提供的原则,进行反复的、刻意的练习,练习的时间足够长,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大师。前提是,方法正确,练习时间足够。

我们要么方法不正确,进行反复的“天真练习”。所谓“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举例说明,我博士期间开始打羽毛球。一开始,有学长带着进行基础练习,如高远球、步法、挑球、吊球等技术动作。练了一段时间,进步确实很快,很快就能在球场上打球了。没有针对性的练习后,我的球技就再没有进步,虽然在场上打球的时间一直不少,反手球依然接不到,步法也经常跑不到位,我的进步停止了。这就是“天真的练习”。

要么没有坚持足够长的时间。人们通常认为,要进行长时间的刻意练习,需要有强大的意志力支撑。艾利克森认为根本没有意志力这回事,“几乎没有科学证据证明,这世间存在一种可在任何情形中运用的一般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一种依情况而定的属性。在刻意练习中,真实的情况是人们进行刻意练习的动机。这个动机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继续前进的理由;二是停下来的理由。你不再做自己当初相做的事情,是因为停下来的理由最终战胜了继续前行的理由。例如,减肥。实现窈窕淑女的目标,需要“管住嘴,迈开腿”。对美好身材的渴望是继续前进的理由,而对美食的喜爱与懒惰则是停下来的理由。坚持减肥练习,需要做的是弱化美食的诱惑,坚持运动,增强美好身材的驱动力。这样,你才能将减肥的练习坚持下去,成为一个凹凸有致的美好身材女孩。

三、刻意练习如何运作

刻意练习的运作逻辑与人们的脑神经学、心理学和肢体记忆都有关系。刻意练习是通过大脑重新布线,建立心理表征来实现的。具体而言包括这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刻意练习的情境;二是训练大脑重新布线,使对训练的内容反应更加灵敏。三是建立与刻意练习内容相适应的心理表征。

艾利克森认为,最好把刻意练习放置到具体的情境中。因为人的学习受到情境的制约或促进。你要学习的东西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境中,那么你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这些东西。比如,学习英语。80后的同学,大多是哑巴英语,口语和听力一般,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很强。但90后、00后的口语和听力能力超强,就是因为80后是死记硬背式,而后者是情境式练习。所以要学好一门技能,最好的方法式进入相关情境,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在这里,我为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班打个广告。我们的国学文化学习班聚集了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可与共学,可与适道。如果读者朋友们想学习阳明心学、《易经》、《孙子兵法》、《论语》可以加入我们这个“学习共同体”一起学习。加入的方法: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mhaimaa.com/hmqd/82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