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梳理的这篇文章主要是在听樊登读书《考试脑科学》以后,结合自己的感悟梳理了一篇关于考试思考。
考试重要吗?
考试当然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求学阶段,考试往往影响我们的获得感,影响我们的成就感,影响我们的心情,影响我们个人的发展。无论你承认与否,考试都会对我们的幸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虽不像些人说的是判决书,是命运的决裁。但是有考试的地方就会有成功和失败,而这些成功和失败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心态,进而影响我们影响当下我们的幸福。
考好需要好记性
接下来,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怎样取得好的考试成绩。是一个非常繁杂的命题。但总的来说要想取得一个好的成绩,科学用脑是非常关键的。我通常说你要想取得一个好的学习成绩,要有一个好的记忆力,好的记忆力是基本上可以认为是遵循了脑科学的原理,采取了正确的方法,才有助于我们把东西记得更牢更准。虽然我们现在说我们的考试方向从“知识为本”转向了“能力为本”。那我们经常说,所有的能力应该是建立在知识建构的基础之上。是建构的基础之上的方法的训练以及能力的提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这里的问题是如何遵循大脑规律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来提升记忆效果?那么什么是记忆,记忆就是新神经回路的形成。如果我们把大脑想象成一个城市,住宅就是神经元,住宅和住宅之间的通道称之为神经纤维,最后它所形成的社区就叫做神经回路。这就是目前社会上非常流行的所谓的“宫殿记忆法”。也就是说,你在你的大脑中形成了多少个有效的“住宅区”,你记忆的东西就有多少。
可以通过一个比喻来了解我们的大脑。如果把大脑比作比喻为计算机。计算机有处理器、内存。如果我们想把一个资料长期的存在计算机里,就需要它存在计算机的硬盘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存中。因为中央处理器呢他是临时处理的,而硬盘是负责长期储存的。你的生活中呢,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很多东西,说了很多的话,触摸到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这个都存在我们的,我们临时处理产生的短时记忆。如果我们需要把这些存在我们长期记忆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的大脑皮层,相当于计算机的硬盘部分。
其实不是所有的信息都会存在于我们的大脑皮层中。我们大脑会选择向什么样的东西放有长期记忆的功能的大脑皮层中呢?大脑选择的原则其实很简单,只有一个。那就是对我们的生存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原始的大脑判断一个东西要不要放进去住,主要看它与我们的生老病死之间的关系。它跟生活的危险没有关系,它能不能让我们更好的活下去?这是我们大脑选择的最基本原则。那么到底是谁来甄选哪些信息需要被我们永久去除,哪些信息不用被我们永久记住。这就是海马体。
所以提高记忆力,其唯一的办法就是“欺骗”海马体。。我们需要把考试所用的信息,伪装成和我们的生死攸关的信息,然后去不断试探海海马体。最后让海马体做出错误的判断说,好吧,这个事情看起来很重要就放进来了。
这些问题来了,如何去欺骗海马体?其实欺骗海马体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次一次的重复。因此亚里士多德才说重复是记忆之母。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这儿站了一个严格的海马体,在这把关。第一次来了以后,她说不是,第2次来了还说不是,这个不行,好多次以后都不行。但是我们不断的重复出现。最后海马体终于松口。这个东西收进来是不是和我们有关系吗?就会产生这样的含糊。就这样一个含糊,海马体会认为说不定信息有用,就有可能让过关。
请大家想一想,非常有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讲述的就是一个遗忘规律。那是刚记住的时候,记住4个小时以内我们大约会忘记一半,本来以为记住了10组,结果双方4个小时以后只剩下了5组。4个小时之后剩余的记忆却能保持较长的时间,24小时以后记得3组,48小时以后还记得2组,最后就可能慢慢的把它长期记忆。信息一个逐渐被遗忘的过程。
针对这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能做点什么?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多来几次。
第1次我们大约只记住了5组。第2次在4个小时我们就能记住7组。24号时就能记住更多。48小时大约记住了5组左右。
如果我们再来一次,那么第4小时的时候就记住了8组。24小时以后也多了一点,可能到了7左右,48小时以后可能到6次左右。
三次记忆以后你记住的东西会变得越来越多,这就是我们利i宾浩斯曲线来设计的重复记忆,提升记忆效果的节奏。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反复学习,也就是复习有多重要。根据这个规律,需要反思,我们平时所安排的复习节奏可能有问题。通常我们认为第1次复习还放着当天说趁热打铁的复习效果,其实未必是这样。那是一个复习实际的统计图。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其实第1次复习应该是在学习后的第2天,这个时候记忆内容已经忘记了一半,再看一遍这时的复习效果才最好,这就是第1次复习。
第2次复习是在第1次复习了一周后。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两天以后。要比我们平时所规划的复习时间拉长了,它是变成了一周以后。
第3次是在第2次复习以后的两周以后。第4次复习是在第3次复习后一个月。
通过这次复习以后,看这个图我们就可以看出我们记住的比例,已经上升到了%的样子。但是你基本上记住了所有,记住了全部。这个就是我们说遵循脑科学,群体规律的学霸复习法。时间上分别是2天、一周后,两周后和一个月以后的四次复习时机。
用这个复习和提升记忆力的时间来看是比较分散的,可以解答我们考前突击到底有没有用。那么很多人平时不努力,当然考前以后突然开始努力,大量的信息进行强化和反复。从现实来看,我们短期的突击可能更分散的,学习的效果是差不多的。我想出去以后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如果考试完以后再测一次,短期突击的人差不多就忘光了,而经过4次反复复习,一个人形成了长期的记忆,他听过了海马区的考验,认为这些信息比较重要。存储在我们大脑的硬盘中。对于在一次考试的时候,经过了4次反复复习后的同学会考得更好。
那我们一定要弄清楚,考试和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业测试实际上是测试我们多少东西能够被长期的记忆、能够被我们长期的运用。很多同学在考前突击,似乎当时考的很好。但是到越到后面越到综合性的考试,考的不好就是没有遵循大脑规律,没有按照复习的节奏进行。我们仔细梳理会发现,现在记忆保存的时间大约是一个月,那么什么时候复习效果好呢?你说最好在一个月内一定要复习。学习的节奏基本上可以遵循第2天、一周后、两周后,最后一次也应该在一个月内完成。这样才能造成头脑当下的现代记忆被永久的保存下来。
用脑是有规律的,不能够乱来很多。很多孩子觉得明天要考试了,今天要拼了,晚上不睡觉,头悬梁锥刺股。事实上很多实验证明,大量的信息突然的涌入,不仅不能帮助我们记忆,而且会让我们遗忘的更快。所以千万不要试图猛的一下子突击。而是应该尽量的话,知识分散在不同的时间里面。
除了用脑记忆的科学时间安排之外。《考试脑科学》这本书还建议我们的选择参考书的时候最好选择一本,不是选择很多本。因为一本呢,我们经过这么45次复习以后,就能够彻底掌握,如果挑不同的参考书,你每一次学习的东西可能都是新的,会是你很难形成长期记忆。所以不要羡慕别人有多少参考书,而是把自己的这本参考书用好就行了。
《考试脑科学》分析了产生长期记忆的关键是摸清大脑的特点——重视输出胜于重视输入。我们在这考试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进入考场后我们的大脑出现一片空白,什么都记不住,什么都想不起来了。这就会使河马嘴产生一种感觉,我觉得这件事情关系到生死存亡,他很重要。而考场记不住,就会让你后面记得更牢。也就是说大脑更重视输出,输出在什么方面,才是你的大脑,真的会记住的核心要素。
一个人的大脑中形成了以后,就会产生一个东西到LTP。什么叫LTP?就是长时间增长的作用。当海马体的神经元出现了LTP这种现象的时候,就代表这个地方产生了长时记忆。所以当我们的大头脑中出现大量的LTP就能够有效的让我们记住更多的东西。其实我们大脑的容量是差不多的,这就是我们常说,一个人并不会令人聪明多少的原因。
问题是如何产生LTP。这里提到了好奇心。也就是好奇心出现的时候,其实很少的刺激海马体也能产生大量的LTP。这就是我们经常说要激发自己的求知欲,保持自己的好奇心。更能让我们的记忆效果更好,能让我们记住更多的东西。总觉得身边的事物和身边的事情有意思,总觉得有无穷的探究欲望,往往会让我们的技术更好,让我们的记忆效率更高。达芬奇曾经说过,明明没有食欲却吃东西会对健康不利。如果没有兴趣还去学习,将有损于记忆。如所有曾说过,人受的教育越多,好奇心就越强。好奇心和记忆两件事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好奇心的增加,记忆会变得更多;另一方面,脑中记忆的知识越多,产生的好奇也会越多。
我们需要“欺骗”海马体,让他认为我们所记忆的东西都与生老病死有关,都非常重要。那我们讲了如何复习和如何反复的刺激进而达到迷惑海马体的作用,提升记忆效果。
“欺骗”海马体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窍门就是激活“杏仁核”。杏仁核就是大脑中让你情绪很激动的那个部分。《考试脑科学》说如果不带任何情感去记一些东西,也很有可能记不住,但是如果你给这东西加一些情绪加一些想象,你就会立刻记住他。人们在情绪激动的时刻,很多时候是很难忘记的。比如你第1次离家,比如爸妈送你上站台,比如小学时和同学打架被欺负的样子。只要有剧烈的情绪起伏,你的记忆就会很深,就能够进入你的长期记忆。原因很简单,就是海马体周围的神经元聚集,组织活跃,情绪产生。所以我们讲记忆的时候,经常要产生联想,要带着一定的情绪,这样的效果就会更好。如果只是简单的情绪的反复就会让我们进入疲惫疲劳的状况及的效果,当然就不是很好。比如我们基于历史的时候,往往就想象到穿越到当时情景,此时此景你是当时的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你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情,就出现了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常说的“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的关键都是让我们的记忆的时候能够产生相应的情绪,能够激活我们的情绪。记忆的时候效果就会好很多。小组之间或者伙伴之间的激烈争论也带有强烈情绪,这时我们记忆也会非常的深刻。就是因为有意无意的你激活了自己的杏仁核。
那么,好奇心和情绪输入可以帮助我们激活LTP。那我们也必须搞清楚什么东西会压抑LTP。而压抑LTP就会造成记忆力下降。
LTP最怕什么?最怕的是压力。当外在的压力极大的时候,他就会有压抑,记忆力就会下降。所以一个孩子在家里看到父母天天吵架,成绩就会大幅度下滑。有时我们父母经常会给孩子施加非常大的压力,不断的威胁他,告诉他考不好就没用了,没办法了,怎么怎样的时候,其实孩子受到较大压力的时候,成绩反而会不断的下滑。
提高记忆,除了科学的重复,产生LTP之外,还有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是“狮子记忆法”。数字记忆法有三个有效的因素。
第1个是饥饿。就是人在饥饿的时候产生的激素会刺激海马体,从而产生LTP。所以一个孩子背东西最有效的时间是在饭前,很多人都用反了。我们一般认为,一个孩子回到家以后应该先休息一会,先玩。晚饭前最饿的时候,孩子在看电视、玩游戏,我们觉得好不容易回来嘛,应该让他放松一下,其实饥饿的时间是他记忆力最强的时间。
问题来了,什么时候玩好呢?其实是在吃饱饭以后吃饱以后,你的血液都流到胃里去了,这个时候你需要大量的去消化,如果你让他学习背单词反而记不住,而且很累,搞不好还会胃疼。这个时候让他玩一会儿,打打游戏、看看书都行。饭前饥饿激素刺激时更适合学习。
第2个是走动。狮子捕猎的时候会“来回走动”。所以我们会发现,学霸们早上的时候都喜欢在走廊或小树林里背单词。但还是在公交车地铁或者放学的路上,都是背单词的很好的时机。在那晃动的过程实际上就像狮子一样在觅食。
第3个是寒冷。冷的时候有生存危机,更容易记忆。所以不要把孩子的房间搞得特别暖和。让他在稍微寒冷的环境下更能够刺激大脑更长的记忆。
当我们通过好奇心、情绪和狮子记忆法是让我们学会刺激LTP的出现。有好奇心、用情绪的输入,有时记忆法的帮助,往往不仅能够提升我们记忆的量,也能够增强我们记忆的质。
考好需要好睡眠
《考试脑科学》这本书还探讨了关于睡眠对记忆的作用。按照作者观点。睡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东西。那么这里我们需要解释一下梦是什么?梦就是记忆的回放。我们睡着的时候,海马体实际上还在工作。海马体会在我们睡着的时候整理一下白天的信息。会判断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会把那些不重要的抛弃掉。
这边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熬了一个通宵以后,我们这个事想不起来,那个事也会会想不起来。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海马体来不及梳理,它就会判定这些信息都是不重要的,通通扔掉。这就是我们说睡眠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犹太人讲过一句话,学习就是好好睡觉。犹太人特别重视孩子的睡觉时间。你好好睡觉的时候,你的海马体呢才能大显身手,这个过程叫做记忆的恢复。有一张图可以显示出睡眠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睡眠而得到整理的正确率关系图:
这三个柱状图显示了学习一个知识以后如果在学习前考察,它的正确率只有30%。她学完以后立即考察,它的正确率有40%。而第2天考正确率会达到50%。这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我们认为学完了立刻考正确率会更高,实际上学完以后睡一觉以后正确率更高。那是因为我们在睡觉的时候,你的海马体在工作这个过程呢,叫做记忆的整理。
有的人压力大了以后会失眠,失眠也会焦虑,失眠怎么办呢?明天又要学习压力很大,做的时候不要害怕失眠,因为失眠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闭上眼睛躺在那里。只要你闭上眼睛,你的海马体仍然在做着整理的工作。只要你记住,不给她进行新的输入就行了。所以很多失眠造成的痛苦并不是失眠本身,而是对于失眠的焦虑。而这种焦虑会导致你第2天的萎靡不振。
目前我们应对失眠很多错误的做法。无论是听歌或听书都会影响你的睡眠。真正睡不着的时候,只要你闭上眼睛,安安静静的躺着,跟睡眠的效果是差不多的,不用担心,只要大脑输入更多的信息,不让大量的负担加重睡眠,都是对人有帮助的。
下面我们简单来梳理一下,从脑科学如何看待考试。
首先运用大脑有规律的,不能乱来,应该遵循规律而行。考试要想考得好就得有一个好的记忆,好的记忆应该从如下的生活习惯进行调整:
第一,饭前饥饿状态正适合学习。
第二,睡觉前是学习的黄金期。
第三,早饭和晚饭后的饱腹状态时,不学习也不要紧,可以去看课外书,看电视,玩玩游戏,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午后实在困得坚持不住了,不防睡个午觉不要有什么顾虑。
第五,午休前抓紧时间学习,午睡的时间不要错过。
睡觉前非常适合记忆力科目,不需要记忆的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上午是一天中最清醒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对逻辑思维要求比较高的科目,比如说数理化。
作者给大家列出了一个时间表。早上7:00起床以后做计算题,学语文、物理、化学、数学。中午是记忆的黄金时间,然后午睡。下午学物理、化学,写点小论文。晚饭的19:00~21:00是自由的时间。你是留下的自由时间还是很多的。睡觉前是记忆的黄金时间,一定要在11点前睡觉。
书中关于睡多长时间是这么认为的。一般认为青少年要睡够8个小时,同时认为因人而异,有的人需要在8个小时,有的人需要5、6个小时就够了。
从大脑的特点看学习。
人的大脑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它是模糊的。我们大脑工作的机制是排除法。就是通过自我纠正,一步一步越做越好。比如我们在遇到饥荒的时候,就可以找到所有跟实物比较像的东西,都来吃一下。这样我们才能够度过历史上那么多残酷的饥饿。人的大脑是更有利于生存,他没有计算机那么准确。所以在排除法学习的背景下有两点非常重要。第1点就是反省,第2个点就是保持乐观。
为什么要善于反省和保持乐观,那是因为当你模糊的学到了一个东西,大概知道这个事儿以后,只有经常的反思的事情跟别的事情不同,学到了什么东西。这样才会越学越好。它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所以要保持乐观。
从大脑特点看学习成功三要素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这么一段话:人脑不仅健忘,而且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会经常出现错误答案。与计算机不同人的神经回路中传递的也是电信号,只不过不是通过电流传递信号,而人脑神经则通过钠离子传递信号。人类的神经元是通过神经纤维形成回路,而各个神经纤维之间并没有物理性的接触与电路不同。神经回路并不是一个紧密的整体,相互之间存在着微小的间隙。因此纤维在传递信号上必须通过换乘才能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这就像我们坐电车由于没有直达列车,所以平时中途换乘一样。在神经回路中这个换乘站被称为突触。虽然突触之间的间隙很小,只有头发丝的1/。但这样微小的惊喜还会保持信号无法传递下去。
电信号在这个间隙通过乙酰胆碱和氨基酸等化学物质进行传递,从而完成信息的交接。交接之后交接之后,如果这信号比较弱就意味着电信号翻译转换的过程中发生物质释放量少。也就是说突触传递模拟信号而非数字信号。
实际上人之所以与计算机不同,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传递信号强弱进行了微妙的调整。人脑的神经回路传递的信息不会像接力运动员那样,在接力棒以后单纯的将接力棒传递下去。而是在自由的调整和传递信息量,这就是所谓“思考”的源泉。另一方面有模拟信号意味的信息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变得模糊。
正是由于人脑这样的性质,所以要得到正确答案,我们就必须反复的摸索尝试。失败之后要思考失败的原因,思考策略,然后再吃饭,再如此循环往复多次。这是我们大脑擅长的排除法。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人的学习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都与我们的大脑思维方式有关。
这三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第一,不畏失败的毅力。第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乐观的性格。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要着急,有什么东西学会,也不要心烦,不要着急,从简单的学习,一步一步的完成大脑要求我们的排除法。从不会到会从会的少的贵的多重,记得少的记得多,就是一个不断增强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量的积累,而是一定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认识超级记忆法。在《考试脑科学》中给我们介绍的是超级记忆法。超级记忆法呢?就是一个人能够通过自己成为一个大师。而真正的大师是不需要记忆的。我们曾经看过一个人和多个人同时下象棋。我们把这样的人惊为天人。其实他脑子里并不是能够记住多少,他的秘密在于他根本没有尽,而是在他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心理表征。什么是心理表征?就是你不用记一下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像我们天然的反应一样。就像我们熟练开车时已经形成了心理表征。我们在想别的事也能够顺利的开走,因为这个时候心理表征它记录的完全是符合规则的形象。
作者介绍高级记忆是怎么锤炼出来的呢?
我们首先应该明白记忆分为三种:第1种是经验记忆。比如说,我们的失恋、离家,出行等这些都属于经验记忆。另一种叫做知识的记忆,比如我们记住的化学方程式、科学常识。第3种叫做方法记忆,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不用思考就能做事的就属于方法记忆。我们可以用一个金字塔来表示这三种记忆之间的关系。其中方法的记忆是最原始知识记忆,知识记忆在方法记忆之上,经验记忆是最高等的记忆。就可以解释我们小时候的,三岁以前学会了很多的技能,学会了很多的知识,比如说学会吃饭,说话走路,但是我们却记不得我经历的那些事情。因为三岁之前我们主要进行的是方法记忆。也可能学会了一些知识如很多的词、句子、数字等,但是没有经验记忆。
有的孩子小时候学习很好,到了中学就学不好。其实主要的原因是小时候死记硬背不管用。小学接到你,大脑一定的能力也很强,也花了很大的力气去进行知识记忆。一天狂背以后就能够考试通过,所以小学有很多学的很好的孩子。但是到了中学以后呢,知识能力下降。你所需要记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个时候你没有改变自己的记忆方法,还是用知识记忆的方法来对付更加复杂的课程,就会发现力不从心。有很多小学的学霸到中学以后不适应的原因。
那么长大以后应该怎样来转变记忆方法呢?我们应该更多的调动我们的方法记忆和经验记忆。比如我们用联想谐音的方法,向别人讲述的方法,就可以调动你的听力,用笔写的方法可以调用的触觉。而这些感情能够给你带来经验,而这些经验有助于你记住一些东西,而不是过度的以来知识记忆,而是要调动经验去记忆。如何把自己变成经验记得过程吗?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刻意练习。如果经过刻意练习以后,逐渐就形成了心理表征,这个心率表功能带来的结果就是根本不用思考就能给出答案。而当我们形成了心理表征以后,就不知不觉的形成方法记忆。
方法系有三个特点:不知不觉。非常牢固,是身体记忆很难忘记。比如说我们一旦学会了骑自行车,这一辈子很难不会骑。当一个方法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灵魂进入我们的身体时,我们就真的掌握了。有人说这对技能很管用,其实对任何知识学习都管用。比如说我们记单词以前都是死记硬背的方法。到了初高中以后呢,我们要分析它的原理、逻辑。从分析实验的方法知道它哪些是来自于希腊文,哪些是来自于拉丁文,它是什么意思?它的后缀代表什么?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单词量会更多,你掌握了虽然实际上也就是改变了方法。
形成所谓的记忆方法就是经过刻意练习掌握它的原理,并把它牢记在心。
学习会在什么时间突飞猛进?
如果我们看这张表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当你开始努力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效果的,但是离开了一个点就开始快速上升。我们学东西的特点就是这样,你学了a是通过a又学了b这个时候,请问你学到的只是a加b吗?不是你学到的是a和b的关系。你学会了a、学会了b、学会了a和b之间的关系、学会了b和a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你学会了4样东西。你在学会了cc与ab又发生了关系,所以它是一个幂次的指数。
因此当你学的东西越多,他们会产生互动,发生关系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在很少的时候看不出差异,学到知识很多以后,它就会快速的上升。如果你想让你的成绩突飞猛进,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将眼下的东西慢慢学好,等待着他们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然后突然爆发那一刻你就会惊奇的发现你自己是那么厉害。其实这就是规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所以我们一定在学习的时候不要着急,不要老觉得为什么我改变了,为什么努力了还没有效果?一努力就要看到效果,只是小孩子才做的事情,作为一个成年人一定要有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经过逐渐的酝酿,最后才产生一个爆炸式的变化,这就是幂次法则。
除了我们要有耐心,了解脑排除法的工作原理之外,帮助记忆的小窍门还有:
1.避免过多红色刺激。当一个人受红色刺激多的时候,他的记忆力会下降。你一模一样的卷子,红笔考试的成绩要比蓝笔的成绩低得多。
2.莫扎特效应。一个人听完他的学习就能够更好的学习。由于莫扎特音乐传递的是快乐开心,只有这种快乐开心的感觉,有助于更好的学习。所以在学习的时候,如果慌张时的音乐是有助于学习的,并不是说就越安静越有利于的学习。
3.避免恋爱的影响。
因为恋爱的时候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你决定和他在一起的时候,你在大脑是“恋爱脑”。自己给自己这么一个结论,其他人我都不考虑,我只考虑这一个人。所以人在恋爱的时候,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恋爱对象身上,其他的事一概关心。担心我们两个的小世界,所以谈恋爱一定会影响学习成绩。
但是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非常为难的。比如说在初中时谈恋爱,你管你管,什么时候都不让他,结果到了高三的时候,她突然恋爱脑爆发。你过度的压抑他恋爱,会让他永远过不去这个坎。一旦爆发造成的伤害更大。
正确的做法,就是要处理好辩证关系。如果谈恋爱可能会降低成绩,如果过度的压抑,会让他谈更长时间的恋爱,更艰难的度过。外在压力越大会使他们结合得越紧。因此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正确的对待恋爱这件事情,帮他们分析,可以陪他们聊天,听听他们的想法。其实往往只是一时的友情,让他们在一起上自习,上学放学都没有什么问题,告诉他们什么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够做,慢慢适应了这个良好的过程。更有助于帮助他们渡过“恋爱脑”的危险。如果两个孩子能够正确的认识,并能够相互的激励,其实可以激发出更多的正能量。
如何考试克服考试怯场。
第1个办法就是多考几次。别人考一次我们考两次自己给自己测试,次数多了你就会越来越习惯。这种做法叫做暴露法。
第2个办法就是你要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当你感觉到紧张,身上冒汗,把自己的感受观察并记录下来,有助于你的紧张情绪。
第3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坐直。如果在考试紧张的时候,千万不要趴在桌子上,这样趴在桌子上呢,可能会造成我们更加难受,说不定心绞痛还会发作。当我们坐端正以后,体内分泌的神经物质会发生改变,你一直坐直,自信心就会提升。
多考、写下来,坐姿端正一个刚刚能够帮助我们减少怯场。
考试的时候我们需要补充的是葡萄糖。考前的时候大家应该多吃面食,更快的获取葡萄糖有助于大脑变得更加活跃和兴奋。
考试中还有一个技巧,就是要避免中途松懈。比如一场考试一个半小时,孩子往往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是在刚开始的20分钟和快交卷的15分钟。中间的这个时间呢是最容易松懈的,这也是常见的现象,应该怎么办呢?就是让孩子把一场考试分为三个30分钟,第1个30分钟中出现15分钟快结束,又来15分钟。考试时间分成3个30分钟以后,每个30分钟的开始和结束会引起我们更大的注意,减少中间的松懈。减少中间松懈是有助于我们考试的方法。《考试脑科学》从记忆的原理、提升记忆的方法、学习时间安排,影响学习的环境要素、减少考试紧张和中场松懈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我第1次对自己平时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备考等有很多颠覆性的认识。比如怎么样来复习我们以前的认识就有误区的。比如什么时间学习,我们以前的做法也是有违背脑科学规律的。比如怎么样实现量变到质变,我们经常说的心灵鸡汤其实是有脑科学依据的。你考试脑科学这本书给了我们关于学习关于复习关于记忆关于考试的很多知识,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改变我们对学生的指导,改变我们对学习的认识。
附作者简介
池谷裕二(YujiIkegaya)
日本东京大学药学系研究科教授,脑科学研究者。
年生于日本静冈县,年取得东京大学药学博士学位,年起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研究员。专业为神经科学与药理学,研究领域为人脑海马体与大脑皮层的可塑性。现为东京大学药学研究所教授,并同时担任日本脑信息通信融合研究中心(CiNET)研究主任,日本药理学会学术评议员,ERATO人脑与AI融合项目负责人。年获日本文部科学大臣表彰青年科学家奖,年获得日本学士院学术奖励奖。
池谷博士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讲解最新的脑科学研究成果,在日本拥有众多读者粉丝。著有《海马记忆法》《进化过头的脑》《脑的辩解》《单纯的脑,复杂的“我”》《脑的奇妙嗜好》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