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天赋的人,如何走向成功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原著

安德斯·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

解读

迪文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韩丹朗诵

每天一本书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我将用一篇文章的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在很多人眼里,作家勃朗特姐妹、著名球星迈克尔·乔丹、世界级作曲家莫扎特,这些人之所以被认为是天才,是因为他们先天条件就与一般人不一样,一出生就自带成功光环,所以才能一路开挂。

但是,才能真的就只是上天所赐吗?天赋一般的普通人,就注定一辈子庸庸碌碌吗?

今天要讲的这本《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告诉你,你所认为的天才,都是精心训练的产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方式,来创造自己的潜力,成为行业内杰出的人才。

本书是由两位作家合作而成,分别是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科学作家罗伯特·普尔。艾利克森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专注于研究各行各业领军人物杰出表现的背后原因,也是研究天才的世界顶级学者。本书中所举的案例绝大多数都来自艾利克森的亲身调研经历。罗伯特·普尔是著名的科学、技术和医学作家,在《科学》《自然》等知名杂志担任编辑和作者,著有上百本重要的学术图书和报告。

接下来,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听听从新手到大师的修炼真经。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没有什么天生的天才,

天才都是训练的产物

作者艾利克森在研究了一系列行业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决定一个人在所属领域的能力是平庸还是卓越,不靠天赋,而靠练习。

艾利克森做了一个实验,他找到一所顶尖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演奏专业班,选了具有同样资质和天赋的一群学生做跟踪观察。

结果发现,学生演奏水平的高低,完全取决于练习时间。演奏最杰出的一组学生在18岁前平均练习了个小时,演奏水平居中的一组学生平均练习了个小时,而演奏较为逊色的一组学生平均练习了个小时。

同样的起点,接受同样的音乐教育,但多练习几千个小时,还是少练习几千个小时,就会让这些学生的前途有天壤之别。

最杰出的学生会成为明星一般的世界级小提琴家,而练习最少的一组学生,最终只能成为公立学校的音乐教师。

也许你会产生疑问,“天赋异禀”这个褒义词难道不靠谱吗?那像音乐神童莫扎特那样的人又该如何解释呢?

艾利克森在书中揭秘了莫扎特的成名奥秘。大家眼中的音乐天才莫扎特,其实有着一位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的父亲,莫扎特4岁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钢琴,6岁学习作曲,真正写出第一首原创的曲子大概在十五六岁左右,那时他已经经过了十年的刻苦训练。

莫扎特最神的是拥有万中无一的完美音高。但其实放到现在,幼儿园里的普通小孩子都能经过现代教学获得完美高音。

在18世纪的欧洲,很少有人对幼儿进行系统的音乐训练,所以莫扎特才脱颖而出,成为大家眼中,少有的音乐天才。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许多人拥有超常的能力,但开发这些能力,靠的不是天赋,而是练习。

所以,尽管人人都想做天才,但是却忽略了一点,天才出自刻意练习。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想从新手跃迁到大师,

唯一的诀窍就是刻意练习

本书指出,“刻意练习”是一种以目标和质量为导向的练习,是任何行业想要取得成功的最有效的训练方式。

它背后的机理是,通过充分利用人类的身体和大脑的适应能力,来逐步塑造和提升技能。

短时间内,我们的大脑只能接受7个以下的零散信息,这被称为短时记忆。

作者艾利克森做了一个实验,想弄明白有没有可能通过刻意练习来突破人们短时记忆的极限。

实验对象是大学生史蒂夫,在刚开始实验时,史蒂夫只能记住七八个数字,这样的成绩和普通人一样。

在埃里克森的指导下,史蒂夫找到了突破的方法。首先从一个随机的,先从5个数字开始,如果史蒂夫能够记住,埃里克森就会读6个数字,如果史蒂夫又记住了,就再增加到7个数字。

依此类推,每次给数字串上增加1个数字,如果史蒂夫记错了,就把数字串的长度缩短2个数字,然后再继续。

一定要保证的是,给史蒂夫念的数字串,恰好处于他能记住与不能记住的界限。

就这样经过了次,每次约70分钟的刻意练习,史蒂夫做到了在短时间内记住82个数字。

本书打了个比方,大脑就像肌肉,会越练越强大。

比如海马体是大脑中掌管记忆的区域。人们通过有意识的记忆训练,能不断刺激海马体,使它更发达,从而取得更敏锐的记忆能力。

本书举了伦敦出租车司机的例子。想成为一名伦敦出租车司机,你需要对2.5万条复杂的街道了如指掌。所以这里的出租车驾照考试难度堪称全世界之最。

科学家们发现,经过长时间的驾驶经验,伦敦出租车司机大脑中海马体的体积明显比普通人要大,甚至也超过了公共汽车司机。

因为公共汽车司机虽然也在伦敦开了好几年车,但他们只反复走一条路线,不会思考从甲地到乙地的最佳线路是什么。

与大脑有关联的另外一个关键词是心理表征。

所谓心理表征,就是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相对应的心理结构。

比如,一提到蒙娜丽莎,很多人很快就会联想到那幅著名油画,这就是蒙娜丽莎画像在我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

本书指出,刻意练习就是通过创建心理表征,帮助人们找出记忆规律,提高决策效率,出色地做好事情。

能否创建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是区分高手和新手的关键因素。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刻意练习的常见误区:

刻意练习不等于一般练习

很多人会觉得,自己也每天坚持练习,比如每天平均学英语的时间都不下2小时,或者多年来一直在烹饪,或者锻炼,可是仍然没有达到专业水准,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就涉及到了刻意练习和一般练习的区别。

作者艾利克森强调,要想取得技能的精进,我们需要的绝对不是无差别的重复练习,而只能是刻意的练习。

虽然几万小时的练习是有了,但那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简单重复,并没有在某一领域不断突破自我,这并不一定能让你成功。

书中提到:有两个要素是区分一般练习和刻意练习的关键。

第一是反馈。

有效的反馈能够帮助我们及时纠正错误、促进进步。

有些活动的反馈会比较直观、及时。比如开车的时候,我们收到反馈就很直接,车身歪了,我们就要马上调整方向盘。

但有些领域,反馈不会那么及时和明显。比如下棋,我们每一步走法和对手的走法都相互影响,下一步怎么走棋存在很多种可能性。

对于反馈不明显、不及时的领域,书中建议,找一个专业人士,从旁观者的角度,指出我们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我们要清楚自己练习的每个环节,学会用排除法,在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就准确判断自己错在哪里,然后立刻改进。

作者以自己打乒乓球为例,他自己打出的球随意性很大,没有规律,即使犯了错,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个环节。

所以教练让他练习整齐划一的击球方法,每次击球只需要变化一个动作,比如击球高度,保持其它动作不变就可以了。这样,如果没击中球,他能很快判断出是哪个动作出了问题。

第二是走出舒适区。

对于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来说,基本的技能水平已经足够。但如果我们想要达到脱颖而出的专业水平,那就必须克服自满情绪,走出舒适区,这也是通向成功的隐藏钥匙。

什么是“舒适区”呢?就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了一些技能,闭上眼睛做也不会出错的领域。

我们在这种状态中感到舒适,一旦被迫走出这个区域,就会感到别扭和不舒服。

我们用书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我们会在闲暇时间散步、骑单车,或者打一打网球,这些运动我们能够轻轻松松地驾驭,觉得得心应手,做起来,这些都属于舒适区。

但是如果要求我们像专业运动员那样每天进行10小时以上的高强度训练,5分钟跑完米,在冰上做出三周跳动作,完成三个后空翻,估计很多人就畏缩了。

因为这些要求打破了人们自认为“足够好”的世界,把人们拉出了安逸的舒适区,而这样的行动可能会遭遇失败,所以我们就会感到恐惧、缺乏安全感,也会出自本能的拒绝。

所以说,有意识地走出舒适区不容易,这意味着一个人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都要发生变化,是一个人整个状态的改变。

其实,人们在练习中遇到瓶颈期、不再进步的主要原因都是:停留在舒适区,自得其乐。

要打破这种停滞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开拓创新,不断迈向新的学习区,持续不断地挑战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如何在工作、生活中

运用刻意练习,谋求精进

无论是工作,还是个人生活,我们都能通过刻意练习,来发掘潜力,才能够从无到有的创造潜力。

在工作中要想运用刻意练习,我们首先要从思维方式开始改变。

我们要认清楚,一个人的能力不完全取决于基因和天赋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帮助自己提高技能。

书中举了美国海军王牌训练计划的案例,年的越南战争中美国海军损失惨重,美国海军就选用最优秀的飞行员担任教官,与学员进行实操演练。

每次实战演习都会做好摄像记录,每隔几周就对这些练习记录进行分析总结。通过这种刻意练习,培养出了战无不胜的飞行员。

刻意练习不必非要选在特殊的时候、特殊的场合才能进行,我们可以在日常工作中边干边学,思考如何练习,培养刻意练习的习惯。

我们还可以为自己找一位工作上的导师,比如可以多请教有经验的同事和领导,专门做一些针对特定缺陷的校正练习,这些都有利于我们精益求精地磨炼工作技能。

到最后你会发现,刻意练习已经变成了自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刻意练习的技巧,不管你是想学习画画、编程、吹萨克斯管,还是想写出“伟大小说”。都要记住,从事有目的的练习十分重要。

如果你想提高棋艺,只和别人下棋,就无法提高;你要单独研究大师的棋局,才可能提高。

如果你想提高飞镖技能,随便抛几下飞镖,你的水平不会提高;你应该花些时间单独练习,致力于复制投出成绩最好的那些动作,你的技术才能提高。

当然,刻意练习的过程是很煎熬的,很多人会半途而废。

作者认为,兴趣和动机是实现刻意练习的动力燃料,兴趣一直存在,练习者才会不停地重新开始、锻炼技巧、不断进步。

年,音乐家麦克赫森试图解决一个谜团:为什么有些孩子在音乐课上进步神速,有些却相对缓慢呢?

麦克赫森通过研究发现,相信自己会永久弹奏下去的孩子,会比那些认为自己充其量也就弹奏几年的孩子,表现要好4倍。

兴趣和内在动机就像顺山而下的雪球,越滚越大,支撑着他们长期练习下去。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运用刻意练习的方法,

教育孩子成为杰出人士的路线图

匈牙利心理学家拉斯洛用了25年的时间做一个实验,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天才是可以被培养出来的,只要从小对孩子进行刻意练习,就可以把孩子变成天才。

当时,全世界都认为女性没有国际象棋的天赋,而且一直以来,从来没有哪位女棋手获得过特级大师称号。

拉斯洛就下定决心要把三个女儿培养成国际象棋高手。结果,他成功了。

拉斯洛对天才的培养路线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童年时期,要使孩子产生兴趣。

孩子探索世界时,会受到父母的熏陶和引导,或是兄弟姐妹的激励,而对某件事产生兴趣,把它当成玩具或游戏。这是他们最终对这件事物充满热情的第一步。

对于拉斯洛的三个女儿来说,她们可能只是对棋子的形状感兴趣,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有目的地引导孩子,比如棋子如何在棋盘上移动,用大量的时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mhaimaa.com/hmsc/66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