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练习:
魏学洢在文尾赞叹:“技亦灵怪矣哉!”请你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也可以用其它微雕技艺为例),以《核舟记》中的核舟为例(至少要举出三处例子),说明中华微雕技艺的神奇。
自拟题目示例:神奇的微雕技艺、中华神功、方寸之间、微世界大乾坤。
微雕中的世界
初二(5)班刘德辰
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微型雕刻。明朝王叔远所作的“核舟”,堪称中国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它仿佛真如一叶扁舟,溯历史而上,为我们精确重现了“大苏泛赤壁”时的情景。
从整体来观,核舟总长不及一寸,高仅大约一个绿豆高,可就是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作者刻了34个字、八扇窗、5个人及炉、壶等物品。然而,作者并没有因空间不足而不刻画人物,恰恰相反,作者更加细致的刻画了人的动作、外貌乃至神态。让人看了连声赞叹。
“船头”可谓是核舟中的精彩部分。东坡“峨冠而多髯”的特征都在这里有所体现。在此情境中,我们可以清晰的辨出手卷的卷端与卷末,甚至连日常生活中不被注意的衣褶都可以看出;佛印的右膝、右臂、左膝、左臂摆放位置的巧妙,更是体现了微雕技艺的高超。当你不难数出念珠的数量时,相信你一定对微雕艺术更加欣赏了。
再看“船尾”,更加有趣。居右的舟子“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发生了什么呢?,这留给了观赏者一个想象的空间。另一个人做的事情一目了然:正视着茶壶,像是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除此之外,船尾还雕了惟妙惟肖的蒲葵扇、炉、楫。这时,你已经开始产生对微雕艺术的崇拜了吧。
综上所述,中国的微雕艺术既有历史价值,还具有观赏价值,作为祖先们传承下来的工艺品,它们都是我国的文化精华。仅通过这一“核舟”就可发现,我国的微雕艺术真的技艺精湛啊!
微小的宏伟
初二(1)班郑云天
微雕,故名思义,就是极其微小的雕刻艺术。我国微雕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微型雕刻。但我最欣赏的,还是魏学洢《核舟记》中的那只核舟。
它是中华微雕艺术中的经典之作,也是王叔远的心血之作。它长约八分多,大概相当于二点几厘米;高约两个黄米粒的高度,也就不到一厘米。但它上面却雕刻出了5个人,8扇窗,二十多个字,各种器物,且都非常精细。
最让人惊叹的,可能还是苏轼三人的情态了。原文用了整整一大段来描写三人的状态,大概意思是:船头坐着三个人,其中帽子高而胡须多的是苏轼,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苏轼、鲁直共同看着一个手卷。然后作者详细的介绍了每个人的手、足、膝、臂的位置。最令人吃惊的是,佛印手上的佛珠竟然可以一粒一粒的数出来!这些都体现出了微调艺术的小而精,人物形象惟妙惟肖。而其雕刻的工作量,足以用“宏伟”称之。
另外,在每扇小窗关闭时,都会显现出两个字,共八扇窗,十六个字,是选自核舟描写的故事“大苏泛赤壁”后,苏轼写的两篇文章《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中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足以体现出王叔远构思的精巧。
除此之外,核舟上的一些东西也很趣,比如船舱的窗户竟然是可以开关的,而窗户可能只有两三毫米大,竟然能承受住开关拉扯的力,实在是不可思议。还有,作者描写船舱时写:“中轩敞者为舱”,一个一两厘米的船舱,竟然能给人一种宽敞的感觉,让人非常好奇。
总之,微雕作品虽然微小,但其中体现了精湛的雕刻技巧,蕴含着丰厚的文化修养及丰富的趣味,可以说是“微”中见“伟”了!
如今的微雕神功
初二(1)班王子墨
《核舟记》中描写了当年的人们精湛的技术,而今天的核舟不仅继承了前人美妙绝伦的传统技艺,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内容和技法。核舟《南湖江船》把写真肖像引入了创作中,刻写了党的一大代表,展现了“日出东方,开天辟地”的伟大创举,使古老的核舟艺术赋予了新的内涵。
工艺美术大师用五个多月的时间精心刻制了一枚题为“南湖江船”的核舟作品。该核舟以嘉兴南湖画舫为原型,细致入微的刻画了参加党的一大的代表们,在画舫上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瞬间。核舟虽仅长3.9厘米,宽1.4厘米,高1.3厘米,也按画舫的比例型号,刻制前、中、后三舱。宽敞的舱室,船顶的瓦楞线,舱窗以及桅杆等都一一展现出来。为增强艺术效果,前舱顶还精刻了党旗,后舱顶刻制了栩栩如生的和平鸽。船舱两旁分别刻了小窗5扇,共10扇。小核舟的舱顶,舱壁,小窗等都刻制了精美的花纹,把核舟装扮地富丽堂皇。
船头坐了4人,毛泽东坐在船头右侧,目光睿智、慈祥坚定,手中翻看着纸页,页页可数,何叔衡侧身靠着毛泽东讨论着;董心武坐在船头左侧,手捧书籍思考着;李达在阅读,习惯似的用手推了推眼镜。打开前舱两旁的小窗,临窗而坐的是陈谭秋,王尽美;不仅有一大代表,还有李达的夫人王会悟,王会悟左手提壶,右手端杯,神态自然。壶上的花草纹理似隐似现。核舟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按照当时一大代表的真实面貌刻制的,人物虽然不足2厘米,但依旧传神,栩栩如生。
核舟船底刻一大党纲98字,题款7字,共字。字是按竖直写阴刻的,填成黑色,笔画细如毫丝,一行行的小字好似船行时荡起的徐徐水波。
如今的微雕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让我不禁感叹微雕技艺的精湛。
民间绝技——微雕
初二(1)班姚伊萌
泱泱中华五千年,诞生了数不清的传统民间绝技,微雕艺术是其中一朵奇葩。
近期我们学习了魏学洢的《核舟记》,在不满一寸的桃核上用刀尖刻下精美的图案,这样高超的技法令作者直呼“技亦灵怪矣哉!”也让身为读者的我叹为观止。
文中描写核舟上的东坡与舟子等人栩栩如生,其中“多髯”“衣皱”与“念珠”等无不体现了匠人手上功夫的精湛,能在方寸之间刻下这些极其微小的细节,这样的奇巧堪称是神功,而“绝类弥勒”、“若呼啸状”则体现出匠人不仅刻出了形,并且在刻出精美外形的同时刻出了人物的神韵、精髓,好似赋予了人物灵魂一样。我曾学过美术,深知刻画人物的困难,而匠人却有如同拥有神力一般,在如此微小的木头上让艺术品传神,这让我深刻深感敬佩。
我还注意到作者在开头写道“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表明匠人王叔远不为雕而雕,不为刻而刻。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入自然之中,而是根据木头或其他材料原有的形态,在天工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奇特想象力,运用高超技法创作而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理念与敬畏自然的工匠精神。
从核舟所刻的内容“大苏泛赤壁”与刻在舟首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匠人王叔远的题字能看出,核舟并不是一个仅具有观赏价值的观赏品。它是一个兼有艺术价值,文化价值,鉴赏价值的文物。
核舟真是个无价的宝物啊!与核舟一样神奇的微雕,还有许多如米雕、发雕等,我为中国有这样一种神奇的绝技,有这样的工匠精神而骄傲。
微世界,大乾坤
初二(5)班刘未书
何谓“微雕”?微雕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而微雕技术则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也就是“微观雕刻”。阅读《核舟记》,我不仅赞叹中华微雕技艺的神奇。
在核舟记中,魏学洢写道:“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在八分长,二黍高的桃核上雕刻,这本身就是一种神奇!
再看王叔远所雕核舟的内容,也大有乾坤。比如“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王叔远雕刻了八扇窗户,而最为巧妙的是,打开窗户就能看到花纹栏杆左右相对,而关上窗户,窗上的字又能组成一幅对联,启窗则画,闭窗则字,王叔远在此处的设计令我不禁佩服匠人心灵之巧。
另外,王叔远在雕刻的核舟主要人物,都十分传神。比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王叔远抓住了苏轼高高的帽子和浓密的胡须两个特点,将人物外观刻画的淋漓尽致,而“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一景中,王叔远雕刻出了苏轼和黄庭坚共阅手卷时的动作,使人好像闭上眼,脑海里真的浮现出一枚核舟,而核舟好像就像大苏泛赤壁的那艘小船,苏黄共阅手卷的至交情谊好像一下子就呈现在眼前。
在舟尾出,王叔远雕刻了二舟子,同样也十分传神,恍若动态。“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两位舟子,动作不同,神态不同,也影射出其性格的不同,想必居右者一定比较急躁慌张,而居左者则是镇定自若,无比悠闲。
我想,正是因为王叔远生动的雕刻描摹,才能够在我脑海中构想出这么多的情景。听说一件微雕艺术品耗时甚久,如今才明白这是“慢工出细活”,想到如此精美的微雕作品,我由衷的感叹王叔远和众多微雕艺术家的“匠心精神”,也深刻的领略了我国的微雕技艺神奇。微世界,大乾坤!
毫厘之间,集大千世界之妙
初二(1)班王锴睿
微雕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微雕艺术是集中国文化精华的袖珍艺术品。常见的种类有微刻,微画,刻雕等。“刻雕”是民间微型雕刻工艺,指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微雕成工艺品。核舟即是核雕作品。
从整体来说,核舟整体尺寸微小,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却包含了:窗户、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等。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空间把握巧妙。对人物形象上的雕刻,如苏东坡浓密的胡须,袒胸露乳的佛印,具体形象生动。而核舟将佛印与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的神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环境因素考虑,核桃表面有许多变化无常的花纹,质地坚硬。因此核雕更需要顺势而为,将“人工”与“自然”完美结合。
从时代背景考虑,明代的王叔远没有精密仪器辅助,只是凭借着丰富的经验与高超的技艺制作而成。技艺可叹!
小小的核雕,内有乾坤,雕刻后人们用匠心雕琢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传递着雕刻时的心境。让人敬佩。
方寸之间
初二(1)班张晓彤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无穷无尽,在方寸之间,神妙的微雕工艺从此诞生。
说起我对微雕技艺的了解,还应从《核舟记》谈起。“核舟”是一种微雕作品,是专门选取桃核,橄榄核雕刻而成的小舟或小船。明末王叔远的核舟,技艺“灵怪”可谓巧夺天工。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核舟上的小窗可以打开,窗外刻着精致的雕栏,一个小小的桃核上能刻出这般精细的花纹,我不得不感叹核舟的小巧精致。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船头坐三人,不仅动作、神态、衣貌清晰可见,佛印手中本就微小的串珠还“可历历数也”,由此可见微雕技术的细致精巧。
整艘核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但“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更是体现了王叔远技艺的高超,微雕世界,真是大有乾坤。
方寸之间自有天地,细微之处方有乾坤。
方寸之间
初二(1)班袁茵
微雕技术博大精深,我有幸一览微雕作品—白玉海马驮书,有径寸之玉,海马驮书一题,精雕而成,古朴典雅,实在是妙哉。
海马驮书长约十分有余,高只有一寸那么高。整体形象是海马跪卧,口衔缎带,背负宝书,奔驰在浪花翻卷的海面上,线条流畅,动感极强,细部雕刻一丝不苟,马之鬃毛,书之层页,波涛海浪之姿均表现的淋漓尽致。
细看文字:背上宝书写有“海马驮书”四字,字为正楷,笔画清晰,苍劲有力。在玉雕底部刻有“上古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意在象征君王有德,祥瑞当出,以赞颂太平盛世。
通计一玉雕,为海马一,为书一,为捆绳一,为波涛浪花一,为文字共三十又五。
而计其长竟不满十分,原来是挑选玉中精美狭长来做。妙哉妙哉,技艺真是十分精湛啊!
方寸之间,乾坤世界。
中华神功
初二(1)班宋旸
咱们大北京的民族技艺文化底蕴可真是太丰富了,咱不说那面人儿的惟妙惟肖,也不说那剪纸的玲珑剔透。我只说,一样小玩意儿----毛猴儿。透着灵气儿可爱的小玩意儿,保您越看越喜欢,越看越觉得有趣儿,也肯定会禁不住要感叹,咱们老北京人儿就是那么会想,就是那么会做,就是那么会玩儿!
逛庙会时看到位老大爷,戴着放大镜精雕细琢着什么,好奇就凑上去区瞧了瞧,这一瞧不当紧,看见一只只活灵活现,机灵古怪的小猴子。有举着糖葫芦的,有抬着轿子的,还有推着小车的……大爷说,这个呀,叫毛猴。这个充满天然情趣的小玩意儿呀,单个儿看有看头,组合在一起更是能出大场面,迎亲,练摊儿,县官儿出巡……小小的毛猴。透出浓浓的世俗百态,风土人情,您说,这是不是一手绝活儿?
毛猴身板儿虽小,年岁却长,清朝就有了这种民间艺术。老北京人不管富人穷人都会给孩子“买猴料,粘毛猴。”我有幸了解了“猴料”并亲手制作了毛猴。
做毛猴需要四味中药:蝉蜕、辛夷、白芨和木通。蝉蜕就是知了蜕出的壳,用来做毛猴的头和腿;辛夷,是玉兰花苞,用来做毛猴的身子;木通用来做毛猴的帽子;白芨呢,是做胶。
师傅发给我几样材料和工具:一把刀,一把剪,一把镊子。关键看你怎么运用这些简单的工具和材料创造出无穷新意。先用剪刀把玉兰花苞头尾剪掉,再剪下知了壳儿的头爪,用镊子蘸了白芨做的胶粘到花苞上,要特别注意左右腿,需万分小心,因为蝉蜕的爪子实在是太小太脆了,一不小心就断了。白芨干后,就完工了。看着小小的毛猴儿,感受着一百年前皇城根儿下老北京人的寻常生活。
毛猴儿,是老百姓的玩意儿,它用寻常的药材,记录老北京寻常人家的日常生活,展现北京特色的市井文化。一只只小猴子,生动又幽默,是咱老北京人朴素生活中的精致韵味。“半寸猢狲献京都,惟妙惟肖绘习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这是老舍夫人为毛猴题的诗。它是孩子们心爱的玩意儿,更是手艺人们智慧的体现。一百多年来,这幽默诙谐的猢狲一代传一代,希望它一直流传下去并继续创新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