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杀死了嫦娥谈月亮和国人信仰的被祛

是谁杀死了嫦娥?——谈月亮和国人信仰的被祛魅

都是月亮惹的祸

中国人有独特的月亮情结。这一情结不仅化为意象,凝结在诗歌星空,也化为民族性格,流动在中国人的血液里。

阴阳和后来演绎出来的五行观念,统治国人久乃至今,余力仍强。太阳和月亮就是古人经常拿来作比较的一对阴阳。“月者,阴之宗也。”(《淮南子》)古人认为月亮是“集阴气而成”,是“大阴之精。”

月亮因此被赋予了柔弱的特征。这样的特质影响到国人,就是阴柔的民族性格的塑造。

孔子追求“温、良、恭、俭、让”,推崇的是温柔敦厚的内向型性格,不刻意刚毅自强;老子更是说慈谈俭,不敢为天下先,倡“上善若水”,道法自然。

其实这里的效法是有选择性的,老子说不争,甘居卑位,讲究个以柔克刚,是迫于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是对现世绝望后自保以求安生的无奈之法,但却被后人大而广之,以致“阴”披一切了。

当今国人染上的走捷径、老好人、言语两可、暧昧歧义全靠揣摩的现象,往上数应该可以数到这两位大哲,但真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了。

网上流传一则有关“意思”的八级汉语题的段子,写出了中国人所能想到的各种语境来考察意思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挺有意思,但也恰恰证明了中国人言行暧昧,缺乏太阳般清晰直接的逻辑行事风格。此外也让老外也骂一句TM的什么意思(你这是几个意思)。

汉语八级考试:

领导:你这是什么意思?

小明: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

领导:你这就不够意思了。

小明:小意思,小意思。

领导:你这人真有意思。

小明: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

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小明:是我不好意思。

提问:以上“意思”分别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

汉语八级考试:

领导:你这是什么意思?---就是问小明这是想干什么?小明: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就是小明不干什么,给领导送点红包;领导:你这就不够意思了。---就是领导认为小明的红包太少;小明:小意思,小意思。---第一个小意思是小明想明白了,说小case;第二个小意思是小明拿出更大的红包送给领导;领导:你这人真有意思。---就是领导夸奖小明懂事;小明: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小明想让领导给他行点方便;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就是领导收下红包的谦虚表达词;小明:是我不好意思。---就是小明送了红包后的谦虚表达词。

(资料来源网络)

但国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急了跳墙咬人,会从一个极端跳到另外一个极端,极度压抑后必有大反弹,“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一下子什么都可以推倒重来。

我们还是先来吊唁一下月亮吧,因为这之后能量太猛,有个铺垫大家会好受些。

请大家先来了解一个词:祛魅。

“以马克思·韦伯为代表的现代思想家,提出了“祛魅”,“即消解世界的神秘性,让科学来解释世界的一切。”

“最早期的神话告诉人们如何洞悉眼前的有形世界,去发现另一种似乎包含着某种‘彼岸性’的真实世界。不过它并不要求‘信的飞跃’,因为在那个阶段,在神圣与世俗之间还不存在形而上的本质差异。

当那些早期人类注视一块石头时,他们看到的并非是一块了无生气、千年不移的石块。它有力、永恒、坚固,是另一种象征着绝对的生命式样,完全不同于当时显得风雨飘摇的人类生活。石头迥异于人类的‘他性’,为它带来了神圣感,在远古时代,石头成为最常见的‘显圣物’——神圣之物的自我显现。

再例如,一棵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进行自我复生,将凡俗男女无法拥有的奇妙生命力具象化,变为可见之物。

同样,当他们目睹月亮的盈亏,又再度发现了一种‘复活’的神圣力量,它既严酷又仁慈,既令人恐惧又给人安慰。树木、石头和天体本身并不值得敬拜,但却因为它们所显现出来的某种隐形力量而受到敬拜。”(来源同上)

在这里,我们大约看到了以石头、大树和月亮为代表的自然界,对当时还处于低能人类的神秘吸引,这种现象的根源当然是当时生产力低下,人类为求一个安心和解释,必须要制造出神话、宗教,一系列的图腾崇拜就诞生了。

月亮当然,也有幸成为人类崇拜的大石头。

但是,今天我们发明了望远镜,发明了探测器,发明了科学这个类宗教的存在,于是,

望远镜破坏“诗意”,让中国人习惯的遥远、高大统统崩塌。拿天文望远镜看月亮,月球到处坑坑洼洼,没有广寒宫,没有月桂树,神话在科技的观看下一触即灭。“

于是,再也没有木心笔下的“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有的是各种社交APP和约起来。

于是,以月亮为代表的很多东西就被科学直接降维打击,崩得一塌糊涂。是谓“祛魅”。

睹此“悲剧”,有人就不爽了,“后现代思想则认为,祛魅是行不通的,因为祛魅之后,‘上帝死了’,真理和规范都没有了,人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依傍”……”

这很可以解释,当下国人不信神、无信仰、工心计、唯物主义、享乐主义的根源就在这儿,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精神支柱被架空,青黄不接的虚无期了,大家摇摆着荒芜的芦苇,作思考状,作放空状,得过且过,日行一乐,明知是坑也得跳,明知不如一只猫和狗,还得苟且。

我们失去的仅仅是一轮明月吗?

我们失去的是艺术和信仰。如果说中国人自古就无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只要这个神他灵,我就肯拜,把宗教完全功利化了),那中国人至少还有艺术上的追求,可以自成方圆,在心中开天辟地,大海星辰一字排开,卧游神游各种嗑药般的内啡呔井喷,一个字,爽,三个字,自来爽。

但,科学祛魅了艺术。所有艺术之中,诗歌为历代文人推崇之最。

诗歌更是中国自古至今引以为傲的艺术,尤其是抒情诗,还有可爱的李白。

而月亮必须是诗歌中最重要的意象,没有之一。中国文人对月亮寄托遥深,各种相思各种月色登场。失去了月亮,诗歌将失去一半浪漫,文人将收回一半柔情。

这不,科学祛魅了月亮,我们竟然知道这家伙背面丑陋,借光诱人,所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画面,被各种直播和打赏所替代,风光不再。

月亮再也不会太温柔,因为灯光亮到足够看清你,不必“人约黄昏后”;月亮不会再代表我的心,因为我们未来要带着地球去流浪,没月亮那旮旯的事儿。月亮只是被文化的惯性强行扭进当代中国生活的一个小丑,身上贴着中秋节和元宵节的标签,“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审美被月色下荷塘和广场舞(“僵尸队”)变异。

月亮凉凉,但国人的阴柔却变本加厉。

中性、伪娘、腐女这些和阴柔气质有关的现象,并不是今天的偶然。历史像条河,河里流的都是过去的事和时,积成今天的势。有人说今天国人阴盛阳衰,岂止是今天,我们这个民族已经阴盛阳衰了几千年了,如果不是史不记载的男人夺权导致男权社会的出现,和少数民族彪悍的阳刚之气(如唐朝、元朝)对汉族血液的注入,我们现在不男不女的现象会被大加提倡吧。正应了那句“少年娘,则国娘”。

话题说得有点大,没人管顾。说点接地气的,是谓提问和反思。

我们失去了月亮,竖上各种可能作伪信仰,如爱情、爱豆、恋物、吸猫……,这样将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如果视上述现象为危机,那么危中有机,如何逆转?

月亮失去神秘,诗歌如何承继?如何面对互联网原住民讲解“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出现巨大的隔膜,无法深入体会古人的月亮情结,这有弥补的可能吗?或者,耗费精力去“捞月亮”,有弥补的必要吗?还是顺其自然,自生自灭。这不由让人想起被圈养起来的文物建筑……

但归根结底,信仰和艺术的根基坏了,不稳了,什么月梅松竹,全都要失去曾经的光彩了。国人何为?

既无信仰,皆为棋子,或经洗脑,千篇一律。比还。国人须警惕。

既少艺术,再造艺术,天才难出,疯子多故。疯人院人满为患。国人须忘我。

或许,我是杞人忧天。

或许,会有第三条路?那可能必然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次重新洗牌,而且,主角未必是人类。

参考文献:

陈丛耘,论中国传统月神文化品格,求索,.11:-.

张启忠,文化的繁花与故事的“祛魅”(豆瓣)

皮皮虾和米稀稀,神的望远镜看到我们——读张枣《望远镜》(豆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mhaimaa.com/hmqd/113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