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而想——让孩子不做“小拖拉”
时光如梭,大班的孩子们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爸爸妈妈在期待之余不免有一些担心和焦虑: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做事也没什么计划性,总是拖拖拉拉的,怎么培养他的时间观念呢?晚上不肯睡,早上不肯起,总是要反复催促,怎么办呢?等等。爸爸妈妈们,别着急,让我们一起随“时”而想,化去这些担忧吧!
本期目录
走进“小拖拉”——为什么孩子总是会“拖拉”?孩子的原因爸爸妈妈的原因诠释“小拖拉”——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小拖拉”?走近点,了解孩子的时间感忍住吧,改掉“快去做”的口头禅放开手,让孩子去体验吧与“时”俱进——让我们一起帮助孩子不“拖拉”!活动一:绘本阅读《不做小拖拉》活动二:时间大揭秘活动三:守时抽抽卡活动四:时间星星榜*行动妙招*走进“小拖拉”
——为什么孩子总是会“拖拉”?
孩子的原因——1.孩子往往习惯于在成人的督促下完成某件事情,没有自主安排时间的意识。2.孩子比较缺乏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不知道如何安排时间。
3.孩子对于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件事情缺少成功的愉悦的体验感。
爸爸妈妈的原因——
1.有的爸爸妈妈们认为孩子连时间都看不懂,更没有必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了。2.有的爸爸妈妈有一些培养孩子时间观念的意识,但是看到孩子动作比较慢,爸爸妈妈们就会比较着急,忍不住替孩子去做,久而久之孩子认为成人会帮助自己完成事情,就养成了拖拉磨蹭的习惯。3.有的爸爸妈妈了解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改变不大,就放弃了这方面的培养。诠释“小拖拉”——家长应如何对待孩子的“小拖拉”?.走近点,了解孩子的时间感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我们人类的时间感其实是由大脑中的海马体决定的。海马体对一件事发出“要记忆”的指令次数越多,在事后回忆时就会感觉时间过得越慢,孩子对各种事物都感到新奇,海马体频频发出指令,所以孩子就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啦!当爸爸妈妈总是觉得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的时候,其实就是因为孩子和成人的时间感不一样哦!.忍住吧,改掉“快去做”的口头禅看到孩子总是拖拖拉拉,爸爸妈妈们是不是会忍不住想说:快去做!但是,其实这样说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如果爸爸妈妈们总是催着孩子去做事,孩子就不会再去主动思考了。我们要试着耐心的倾听孩子的想法,培养孩子自觉去做的意识,守护孩子成长。.放开手,让孩子去体验吧
体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是十分重要的呢!虽然在尝试新鲜事物的时候会失败,但孩子在一次次的失败体验中,正在不断地学习成长哦!所以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爸爸妈妈要学会放开手,让孩子试着自己管理时间,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哦!首先,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挑选一个孩子喜欢的时钟放在他的房间里,陪他一起认识时钟,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其次,每当做一件事情时,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时间段,过程中不必太多干预,到了约定的时间看结果即可,如果按时完成可以给予一些奖励,反之,则给予相应的“惩罚”(具体如何惩罚可由家长和孩子自行商定)。
与“时”俱进——让我们帮助孩子不“拖拉”活动一:绘本阅读《不做小拖拉》材料:
绘本图书或搜索绘本、舒适的阅读环境等
价值:《不做小拖拉》绘本故事从一只拖拖拉拉的小蜗牛的各种拖拉行为以及为了参加生日会产生的转变,让孩子知道拖拉跟自己有什么关联和拖拉可能对自己生活造成的影响,让孩子更主动地去调整自己的拖拉行为。(注:绘本视频转载自网络)**提示:1.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共同翻阅绘本,边看绘本图片边认真听故事内容。2.看完绘本后,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聊聊“为什么大家都叫小蜗牛是小拖拉?”“如果你是小蜗牛,你会怎么做?”,“想想看,生活中你是否和小蜗牛一样有些拖拉行为呢?我们可以怎么做?”等。活动二:时间大揭秘材料:家中随处可得的材料,如纸片、水果、豆子、筷子等、计时器(或手机上的计时器)??玩法:1.时间知多少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可以轮流提问和回答,问题可以是“一分钟长还是五分钟长?”“一分钟长针走几格?五分钟呢?十分呢”“一分钟可以做什么事情?”“五分钟可以做什么事情?”“十分钟可以做什么?比一比谁回答的又快又对。2.时间小体验“一分钟”小体验:夹豆豆比赛家长和孩子人手一双筷子一只小碗,中间放一碗装有豆豆的碗,一名家长做裁判,宣布开始后,家长和孩子分别从中间的碗内将豆豆夹到自己碗里。到一分钟后,孩子和家长一起数一数各自碗里的豆子,看谁夹的豆豆多就谁赢。“五分钟”小体验:你都做了啥?
事先用定时器定好五分钟,一名家长做裁判,幼儿和另一名家长在规定时间里按要求做如跳10个绳、传10个球、剥10粒毛豆、做5个上下蹲、折2个纸---等相同的事。到时间了说说自己完成了几件事情?引导发现只要抓紧时间、不拖拉,五分钟其实可以做许多事情。
3.时间大PK家长和孩子玩整理衣服的游戏,玩之前先猜一猜谁整理的衣服多?家长将自己和孩子整理衣服的过程拍下来(孩子整理两分钟,家长整理一分钟)。让孩子看看猜猜,为什么一分钟整理的衣服多?两分钟整理的衣服反而少?引导幼儿发现时间长短与做事情的动作快慢以及态度都是有关系的。价值:
1.通过时间知多少、时间小体验的活动,可以让孩子初步感知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等不同时间,加深对时间长短的感知。
2.挖掘生活中的素材,通过小体验、大PK等,让孩子体会到时间的长短和动作快慢、认真等是有关联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因为做的事情不同,有的难,有的易,结果可能也会不同的,产生初步的时间意识。大PK的内容也可由家长和孩子自行商量决定。
3.让孩子初步感知如果拖拖拉拉做事情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只有认真抓紧时间做事情才是正确的。
**提示:
1.内容自选。家长可以根据家中现有的材料和孩子开展各类时间体验活动,方便有趣的同时让孩子体验到做事情用的时间的长短与动作快慢、认真、事情的难易有关。
2.规则自定。比赛的时长、比赛规则可以跟孩子共同商量确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同时也体验到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活动三:守时抽抽卡材料:自制十分钟奖励券若干张,计时器或小闹钟一个,自制抽抽卡(用白纸剪成大小一致的卡片)若干、笔等。
玩法:1.守时抽抽卡1.0入门篇。
家长和孩子一起在抽抽卡上添画并写上相应的时间,一张卡片上画一件孩子一天中会做的事及相应的时间,如:8点吃早点15分钟完成;9点描红30分钟完成;10点看书30分钟完成等等,然后打乱整理整齐,孩子每天早晨,从中抽取一张卡片,根据卡片上的要求,在对应时间段用闹钟或计时器记时,按规定时间完成,则可获得一张奖励券。
2.守时抽抽卡2.0进阶篇。
在1.0的卡片基础上,再增加一件事及相应的时间,即每张卡片上有两件连续的事情,如:7:30起床穿衣5分钟和7:35刷牙洗脸10分钟;9:00运动15分钟和9:15描红30分钟等等,玩法同1.0入门篇。
价值:1.让孩子了解自己一天中某一片段的正常作息时间,为孩子自己尝试制定一天的时间安排表奠定经验基础。2.通过奖励券的激励方法,可以不断地鼓励孩子按时完成某一件具体的事情,同时,由易到难的抽抽卡,让孩子在体验成功的基础上,学会了遵守约定的时间,并愿意不断地挑战新的难度,也增强了按时完成任务的意识。**提示:1.抽抽卡的内容可以由家长和孩子商议决定,一开始可以找一些孩子比较容易完成的内容画在卡片上,让孩子先体验到遵守时间的喜悦。也可以将孩子平时经常拖拉的内容(如看动画片时间)放入,帮助孩子更好遵守时间约定。2.游戏的级别不限于2.0版,可以根据孩子的守时情况不断升级,甚至可以是一张卡片上可以有一个上午的内容,只要孩子愿意,均可成为抽抽卡的内容。3.奖励券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守时的成功感,可以奖励孩子自由支配的游戏时间,也可以奖励满足孩子的小心愿等,家长要及时满足孩子使用奖励券的意愿。活动四:时间星星榜
材料:白纸若干、笔等玩法:1.一天时间排一排。爸爸妈妈可以引导孩子想一想,每天起床和睡觉的时间是几点,白天一般会做哪些事?每件事大概用多少时间,然后引导孩子制定一张一天的时间安排表。爸爸妈妈也可以根据自己一天的事情制定一张计划时间安排表。
价值:
1.让孩子了解自己一天的生活(即自己的生活模式)。2.在制定时间安排表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初步感知事情的轻重缓急,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形成初步的规划安排时间的意识,懂得要遵守时间。**提示:当孩子制定计划表遇到困难时,爸爸妈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给孩子提出建议,如:“哪件事先做比较好呢?”“为什么你想这样安排呢?”用诸如此类的提问,让孩子多表达自己的想法,说说他的理由,不要一味地否定和批评孩子,打击孩子安排时间的积极性。2.每天星星贴一贴。孩子根据自己制定的计划表逐一落实,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则由爸爸妈妈在表格中给予一个五角星;爸爸妈妈同步进行,如果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事情的,则由孩子给予一个五角星,最后在睡觉前,数一数,比一比谁的五角星多,赢的一方就可以获得一颗大五角星。3.每周星星数一数。一周以后,孩子和家长一起数一数星星榜上的大五角星,比比谁的数量多,赢的一方可以要求对方满足一个小小的愿望。价值:通过家庭中星星榜的创设,激发幼儿对于遵守时间和自己安排时间的意愿,鼓励幼儿每天坚持完成计划,逐步帮助幼儿形成管理时间的意识。**提示:
1.刚开始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帮助确保孩子制定的计划确实能完成。提醒孩子按照事情的紧要程度的顺序,帮助孩子合理的分配时间。
2.爸爸妈妈在实施自己的计划时也要一丝不苟,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3.当发现计划不能顺利进行时,爸爸妈妈要与孩子平和沟通,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完之后,要认真地看着孩子,等孩子做出答复。
4.每周比一比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说一说哪件事做的好,哪件事做的不够好,为什么,找找原因,为下一周拿到更多的星星再做努力,同时进一步增强孩子遵守时间的意识。
*行动妙招还可以有*
1.绘本推荐:《金老爷买钟》、《我不是拖拉大王》、《托马斯和朋友时间管理互动绘本》
2.时钟图卡配对:家长和孩子一起绘制时钟图卡和生活作息卡然后打乱,让孩子练习配对组合。一开始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拿着时钟的图卡问他:“这是几点钟?”待孩子回答出正确时间后,再问他:“这时候,我们要做什么呢?”请他在生活作息图卡上找出相对应的内容。如果不对应,也可以请孩子说出不对应的原因。这个游戏可帮助幼儿进一步正确认识时间,让孩子知道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逐步产生时间管理的意识。
写在最后的话: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对于即将要迈入小学的大班孩子来说,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培养他们对时间的敏感度,主动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