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大家谈让人受益终身的读书方

5分钟阅读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启功、金开诚、刘道玉三位大家对读书方法的见解和感悟。

启功:带着头脑去读书

节选自“阅读:向大家致敬——京版集团第13届世界图书和版权日讲坛”赵仁珪演讲内容

启功

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

阅读要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首先,阅读既要博览群书,又要博观约取。启先生读书面之广是惊人的,大到经史子集,小到稗言小品,无不进入他的阅读范围。但启先生毕竟有自己的专业,他写每篇论文或专著时,一定要求自己尽可能地占有所有的资料,用他的话说就是要“竭泽而渔”,这就需要精读。比如启先生曾写过一篇《说八股》的论文,为了写这篇两万多字的论文,启先生收集并阅读了大量的有关八股的书籍。据他自己说,他收集的这些八股书可能是全国最全的。难怪他的这篇论文写得那么深入浅出,那么得心应手、驾轻就熟。阅读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其次要带着头脑去读书。启先生很赞同“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很多人读书往往对书的作者过于相信,觉得他们讲得头头是道,于是不知不觉地盲从了作者所有的观点,这是被动的读书法。读书时读者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要有一定的自信力,要多问一些为什么,要敢于质问作者你讲得都对吗?这才是主动的读书法。当然主动的读书法是要建立在自己知识不断积累上,这是一个互补的过程,自己有积累有见解,才能更好地吸收别人的见解。阅读要有选择性

最后要理智地、有选择地去读书。虽说要博览群书,但在书海面前,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适于自己的书。启先生到晚年自感精力逐渐不足,于是写下这样两句诗:“饮余有兴徐添酒,读日无多慎买书。”金开诚:热处理读书法节选自《传统文化六讲》金开诚著金开诚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楚辞学、古文献学、书法艺术、文艺心理学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许多人都强调读书的重要,却未必知道读书有各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真正的学习,是学习与创造的结合。阅读要始终开动脑筋

大家都知道信息的重要性。但其重要性乃是表现在信息的收集、选择、处理、加工这一完整过程并有效应用于一定的目的上,而不能孤立强调信息的收集。读书也有信息的收集,读了以后还要消化、吸收、生发、开拓,并用于一定的创造目标。所以读书非经处理就不能为读者所用,而且最好是“趁热打铁”,所以借用“热处理”这个名称。“热处理”的具体表现就是在读书过程中始终开动脑筋,全面调动智能因素,即不仅借助记忆力来尽可能记住它,还善于联想、想象与思维。这样所读的书才能至少有一部分在你脑中“发酵”,你的收获也就不仅仅限于书中提供的内容。阅读不能忘了落实到用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个看法很正确。读书与思考就是要紧密结合,而且要以思考为主导,这才是打主动仗,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富有开发性。孔子所说的学习方法虽然很正确,但现在看来还不完整。因为学了、想了,还必须使其结果得到应用,即落实到用。应用当然不一定现学现用,读了一点立刻就用。但至少在或长或短的学与思的过程中不能忘了目的在于用。写作是对思维能力的最大训练

在社会科学的领域中,知识的运用及创造性的表现当然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可否认,最为多见的表现是写文章。写是边学习边创造过程中最为艰苦的一环,然而也是最终表现成果的一环。任何人写文章也不是一切都想好了再写;而是必须在写的过程中加深学习、加深思考,并在表现上字斟句酌,力求准确而有“寸劲”。有时为了琢磨一句话,可能用掉一两个小时,看起来效益太差,实际是对思维能力的最大训练。有人一辈子拿不出显著的成果,就因为懒于写作;懒于写作又有一个借口,即认为读书读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有文章出来,实际上并不是那回事。也有人一辈子过不了写作关,就因为没在写作的准确性、分寸感上用功夫。“学为基础”,“想为主导”,“落实到用”,三句话,特别是最后一句,是我所提出的主要建议,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刘道玉:科学读书法节选自《教育问题探津》刘道玉著刘道玉

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武汉大学校长等职务,被誉为“武大的蔡元培”“永远的校长”。

阅读需要重复地读

读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怎样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阅读。一个学习者要做到真正的阅读,首先要明白,阅读需要重复地读,我曾经对学习的本质下过一个定义,学习是感知、重复和记忆。这就说明,重复是学习必经的阶段,俗话说重复乃成功之母的意思。重复绝不是机械的,每重复一次都有新的体会,也进入到“温故而知新”的境界。对一个学习者来说,是否能够做到重复的阅读,不仅需要恒心和毅力作支撑,而且也是对他们阅读求真与求通的动机的检验。其次是储存式的阅读

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南宋文学家陆游曾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两句诗是讲读书与实践,也就是知与行的问题,解决“少”必须多读,解决“不知难”就要躬行。阅读不能只是解决一时之需,而是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我,以备终身之用。那么,怎么才能把阅读获得的知识积累下来呢?人的记忆分短暂的记忆和长时间的记忆,位于大脑丘脑和内侧颞叶之间的海马体对记忆扮演重要的角色。只有极少数人的记忆力是天生的,绝大多数的人是由后天训练而养成的。我已到耄耋之年,虽然老迈多病,但记性仍相当于中年人的记忆力,这是我坚持锻炼的结果。我认为记读书笔记,既可以锻炼记忆力,又能够积累阅读的收获。再次是情不自禁地阅读

情不自禁是一个成语,出自南朝梁刘遵《七夕穿针》的诗句,意思是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个人的行为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一个人的阅读到了这种境界,说明读书与他的生活甚至生命融为一体,他会不由自主地阅读。古往今来,一切大学问家和学术大师,无一例外都是藏书迷和读书痴。读书要培养一种情趣,求知的过程中,要提高自觉性。林语堂先生是公认的文学大师,他就是一个读书痴,他曾经说:“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磨炼’,也不知道什么叫‘苦学’,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无论是在学校或是校外,也无论是在休闲或是在旅途,他们都会惜时如金地阅读,从中获得无穷的快乐。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mhaimaa.com/hmsc/82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