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484869.html
大概是受《滇西》的感染,对龙陵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虽然来过几次,但每次都把那几处战争遗迹挨个看一遍。接着,从龙陵出发,途经芒市,前往畹町。滇缅公路的国内段即将结束。眼看胜利在望,没想到的是,在龙陵与芒市之间,遇到一段极为艰难的路程,20多公里,走了5个多小时。
龙陵:遍访战争遗迹。
龙陵是个很小的县城。年曾教授到这里时,主要记录了如下内容,1,没有城墙;2,主街米长,铺有石板;3,主街两侧的巷子都很短;4,街上有饭店和咖啡馆;5,因为靠近缅甸,物价比保山高一倍,但比芒市和畹町低一些,吃一盘蛋炒饭要2毛5;6,此地是汉人与傣族人的分界线,再往前走就是傣族人的世界了。当然,曾教授的日记里,并没有称其为傣族人,而是夷人,或摆夷。
龙陵市区里的龙山路。
龙陵坝子不大,山东面的山距离市区最近。
如今的龙陵县城,那条主街依旧,叫龙山路。我测量了一下,龙山路从头到尾全长约米。肯定是把昔日城外的一些地方,囊括在现在的市区范围了。不过,龙山路的中段,也就是历史上的龙陵县城那一截,两旁仍有不少老房子,只不过路面换成了柏油。这一路走来,第一次看见比较原汁原味的县城。
龙山路中段,保持着昔日的风貌。
现而今的中国,只要一提到发展,首先就得把旧房子拆了,然后扩大市区面积。似乎不这么弄一下,就不代表现代化。我倒是觉得,历史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一部分,没必要非得拆除历史上的痕迹,老的东西不见得都是不好的。如果很多小镇,外表依旧保持着历史上的自身风格,仅在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满足人们日益进步的生活需求,也许会更好一些。每次到某个小镇,我都会产生一些亲切感,因为它小,感觉处处都很便利。而在大城市里,给人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一种喧闹感,因为大,处处不方便。
从头到尾,把龙山路走了一趟,没见到咖啡馆,一家也没有。看来年在此地开设的咖啡馆,没能存活到21世纪。我习惯每天喝1杯黑咖啡,可这次旅行忘记带咖啡机,很是辛苦。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咖啡在有些人的心目中,是个“高级”的东西。我虽然喜欢喝,但我知道,其实咖啡不如茶。真正最高级的饮品,绝不是埃塞俄比亚人发现的咖啡,而是中国人的茶。好在我在行李箱里,发现了一包不知何年放进去的冻顶乌龙茶,似乎是某个台湾友人送的,解决了一路上“喝”的问题。
在曾教授的日记里,每当描述某地物价时,总是用“生活程度”这个词。生活程度高,意思就是物价贵。对于这个用词法,颇为不解。而这种用词方式,到今天还有。比如,你们那经济水平高,不像我们这儿,是个小地方,经济水平低。这里说的“经济水平”,指的就是物价。我一直以为,衡量物价的高与低,只能用当地人的收入水平做参照物。事实上,很多咱们所认为的昂贵物价,用当地人的收入一比,就会发现,不算贵,有些还比咱们便宜。我觉得,经济水平高的话,应该是收入与物价呈一个比较合适的比例,什么叫合适呢,就是只要你认真工作,挣到的薪水,就能让你过上舒服的生活。比如每年可以全家海外度假一次,可以轻松地让2个孩子读完大学。而不是一辈子的薪水加在一起,也不起一套房。
今天龙陵的物价与周围的城市,比如腾冲比起来,还算是便宜的。街头有不少小吃店,当地人最爱吃的是饵丝或米线,6块钱一碗。味道不错。尤为有趣的是,当店家将一把米线放在一个金属制的小漏斗里,在滚水里几上几下,然后放在碗里,淋上卤汁后,食客往往会端着碗,继续添加佐料——桌子上放着一大堆佐料,名目繁多,此外还有笋丝、凉拌菜之类的。我素来喜欢清淡,那些佐料一个也不敢放,因为卤汁的咸度与辣度,已经是我能忍受的上限了。但是,笋丝和凉拌菜的味道确实鲜美,爽口。忍不住几次添加。到了第二天,恨不能只吃这两样,连米线都不要了。店家煮好米线,转身到后厨去了,直到吃完也不见店家出来,只好高声喊,这才出来说:6块钱。
和很多县市一样,烧烤占据了主流。
小吃店的品种并不多。
几乎每家小吃店都有米线与饵丝,家家店铺里都有丰盛的佐料。
整盆的小菜,任意自取。
我觉得,这小菜比米线本身更好吃。
香喷喷的米线,6块钱一碗。
龙陵城内以及周围,显然以汉族人为主,郊外甚至有个地方叫“南京地”,不知是不是从江苏来的移民居住的地方。
龙陵虽然不大,但抗战遗迹并不少。龙山路北段,有个抗战广场,路边是当年日军的一个碉堡,保存很完整。据说是整个滇西最完整的一座日军碉堡。碉堡所在的地方,以前叫东卡,是龙陵城东门的意思。年,当中国远征军消灭了驻守龙陵的日军,曾与并肩战斗的美军,在东卡举行了升旗仪式——青天白日旗与星条旗同时升起。如今,在抗战广场还建了个纪念馆,里面复制了一个松山日军堡垒,珍藏着一些当时的武器。
抗战广场是昔日的东卡,一座日军碉堡保存完好。
这里还保存着一个石碾子,滇缅公路就是靠它压路的。
原来摆放在惠通桥的石碑被搬到这里,记载着惠通桥的历史。
抗战纪念馆里,有个松山日军工事复制品。
纪念馆里还有珍藏着一些武器。
抗战广场往东北方向多米,是白塔村,路南是个小山,山上有个赵氏宗祠,在日军占领龙陵期间,这里是日军的指挥部,中国军队攻打龙陵时,56师团长曾在这儿指挥过作战。这里我来了几次,都是大门紧闭,不知里面情形如何。由于日军在滇西阵亡数量较大,战后,按照他们的习惯,一直希望能在这一带建立招魂之类的东西,就如同他们在缅甸建了大量招魂塔一样。当然,这是绝对办不到的。于是,日本人改变招数,捐款在这里建了一个小学,位于赵氏宗祠的正前方,叫白塔小学。但不知道为什么,这里已经变成工程监理公司了。
城西的白塔村。
这所昔日的白塔小学,现在成了一家公司。
小学后面的赵氏宗祠,是当时的日军指挥部。
龙山路中段,有个小巷子叫董家沟,进去几十米,有个小院,是当年日军的慰安所。现在已经变成展览馆了,介绍的很详细,值得看。顺便说一句,龙陵各个抗战遗迹都不要门票,包括松山,值得点赞。
董家沟的慰安所。
曾教授是年到的龙陵,1年之后,日军来了。进犯滇西的,是日军第56师团,这个师团代号龙师团,最终在滇西损失惨重。联队覆没在松山,联队覆没在腾冲,也难怪,龙陵,龙的坟墓嘛,龙师团自然会在这儿玩儿完。据说,日军当年也看出来了,比如,龙陵西郊外,有个寺院叫“伏龙寺”,56师团的人觉得不祥,于是将其改为“云龙寺”。
西郊的云龙寺。
云龙寺下面的抗战纪念碑。
龙陵东边,紧靠着城区有座山,叫老东坡,这里是当年中国军队与日军激战的地方。攻打龙陵的难度,并不亚于松山。在历史上称为三战龙陵,从年6月打到11月,共计5个月,中国军队在此伤亡2.9万人,歼灭日军1.3万人。
站在老东坡上看龙陵县城。
老东坡的东面,有座更高的山。山上有个寺院叫尖山寺。当时,中国军队的指挥部就设在那里。前往尖山寺并不容易,一路上并无这个标识,起初,从公路上往里转弯时,地图上说这条路是前往杨梅山的。往里走2公里,有个小路口,指示前面是天乙寺,于是继续往上走,这段路走的十分辛苦,路很窄,勉强够一辆车通过,有些地段车轮基本处于崖边上,随后的3公里路,一半是泥土路,正值雨季,很滑,一半儿是碎石路,且坡度较陡,需要极为小心地选择路线,并适当给油。曾有一度,我差点儿放弃。整段路没有明显的车辙,看来鲜有汽车到此。就在距离尖山寺还有大约七八百米的时候,路上出现了一个塌方,彻底过不去了。只得停车,徒步继续往上走。不过,遗憾的是,由于路上耽误时间太多,等到了尖山寺,天已黑,寺院大门紧闭,不见人影,也没有灯火,但是,站在寺院门前,正前方就是老东坡,老东坡的下面一片灯火辉煌,那就是龙陵县城。匆匆看了一下,赶紧往下跑,因为一路上全是茂密的树林,林间黑的更厉害,最后一段,我是在彻底摸黑的状态下,试探着往前走,走几步就按一下汽车的遥控器,终于,前面有个黄灯闪起来,心才算放松。
站在尖山寺看老东坡方向。
说到这段烂路,值得表扬的,是海马S7装备的全景视频。有好几个路段,一边是深坑,一边是石壁,中间只有很窄的通道,你必须让车轮正好处于中间位置,往这边多点儿,就会掉下去,虽然没多深,但至少也有2米,再想往回拽,难度可就大了;往那边多点儿,就会与石壁接触,虽然不至于让车走不了,但肯定会让外观受损。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打开全景视频,车辆姿态与前轮前面的情况,一目了然。这个装备实在是太实用了。
海马S7装备的全景摄像,在复杂路段很有用。
事实上,虽然不见得每个人都像我这样,把车开到如此险要的荒郊野外,但日常驾驶中的停车,有了这个装备,一样非常有效。有些人始终不会倒车入位,只好车头朝里停,这样停车虽然省事,但往外倒车时,容易剐蹭到旁车。此外,出于美观的考虑,也应该车头朝外。据说,以前的职业司机们,将车头朝外,视为开车的基本规矩。海马S7的全景视频,能提供一个俯瞰画面,犹如在车顶上方架设了一台摄像机,车位与车身尽收眼底,非常直观,使得倒车变得容易。再加上声音告知,后视镜上提供哪个位置有障碍物的显示,多管齐下,保证了倒车的安全。
即使不是复杂路段,在日常驾驶中倒车入位时,全景摄像也极为实用。
有的车上装备着倒车雷达,有的车上装备着倒车视频。可我认为,声音与画面双具备,才是保证倒车安全最为稳妥的措施。这一点上,海马做得不错,安全配置比较高。
倒车雷达与视频相结合,才是最安全的保证。
龙陵出发:备受煎熬的路程。
曾教授在《缅边日记》中记载,下午5点30分从龙陵出发,先是往上走,过双坡,再往下走,一路上全是土质疏松的山。下坡走了14公里,来到一条河边,过河,再往下走,13公里到新桥。进入芒市坝子。最终在19点16分到芒市。这段路是38公里。
离开龙陵3公里,进入德宏州境内。
时隔74年,当我离开龙陵后,同样很快到了双坡,此时路旁出现一条小路,是泥土路,看地图,发现这才是滇缅公路,眼下的国道已经走新路了。于是,离开国道,沿着滇缅公路前进。这段滇缅公路现在叫双新路,看来就是曾教授记载的双坡到新桥的意思。万万没想到,这27公里路,我走了整整2个多小时。尤其令我崩溃的是,当距离新桥似乎没有几公里的时候,路上有个断层,汽车过不去。两旁又无路可绕,只好原路退回。再次历经艰难,回到双坡,沿着国道,10分钟就来到了新桥。这才发现,这边的路口上有个牌子,写着老滇缅路已经不通了。
再往前不远,有个路口,它是双坡到新桥的土路,是昔日的滇缅公路。
这段路之所以如此难行,是因为,昨夜刚下过一场雨,所有低洼的路段,积满了水。由于不知深浅,只能小心翼翼,试探着走。有些路段则因为走过大车(这里前不久是高速公路施工车辆的通道),压出很多较深的车辙,经雨水一泡,形成泥浆,车轮极容易打滑。平路与下坡还算好控制,上坡时我非常担心,一旦上不去,又无法倒退,可就惨了。来回几个小时,除我之外,再无其它车辆。
由于是雨季,这段路非常泥泞,很是难行。
积水路段一个接着一个。
不知道积水究竟有多深,也不知水下土质如何,只能小心翼翼地试探。
现在想想,走在那段路上,我的心情高度紧张,无论是爬泥坡,还是过水,都生怕陷车。在羌塘,我曾有过陷车后连续挖车12小时的经历。现在回忆也许可以成为吹牛的资本,但在当时,真的很痛苦。不管怎么说,这次还是幸运的,糟糕到了极点的路,连续走2次,居然都安然无恙,比较顺利地通过。这种路,我真是再也不想走了,那过程,实在备受煎熬。
这段名为双新路的土路,全长27公里,行走备受煎熬。
来到最南端的新桥,才看到有这么个牌子。
龙陵与芒市之间,其实就是一座山。翻过去,便进入了芒市坝子。虽然如此之近,但龙陵属于保山市,而芒市则是德宏州的首府。
翻过山,进入芒市坝子。
芒市:傣族世界。
德宏州的全称叫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也就是说,这里的主体民族是傣族与景颇族。刚刚进入芒市,立刻感受到了浓郁的傣族风情。说到傣族,估计很多人会首先想到西双版纳,但实际上,芒市也是傣族的世界。
芒市坝子是傣族人的家园。
满目翠绿与鲜花,甚为养眼。
芭蕉之类的阔叶植物、金黄色的高顶飞檐建筑、随处可见的佛塔与寺院,构成了傣族人鲜明的特征。据说傣族有多万人口,但主要在南亚各国,中国境内只有多万。傣族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全民信奉上座部佛教。佛教自创立之后,形成2大分支,上座部与大众部,前者与释迦摩尼走得更近,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佛,那就是佛祖释迦摩尼,其余人等修行之后,最高境界可以成为罗汉,意思是觉悟者。后者认为世界上有无数佛,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前提是必须足够认真地修行。事实上,大众部将佛教进行了更为彻底的神学化。在我国,信奉上座部佛教的民族不多,多数信佛的民族都是大众部佛教,包括藏族和蒙古族信奉的藏传佛教,也是脱胎于大众部佛教,只不过属于密宗而已。
正是因为信佛,傣族人在傣历新年时(公历4月15日前后),都要用清水给佛像洗浴,然后相互泼水庆祝,称为浴佛节。不过,此举主要流行在西双版纳,并被游客改名为泼水节。
上座部寺院:菩提寺。
寺院建筑几次被毁,这是再次重建的。
上座部佛教与大众部佛教不同,前者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位佛。
其它人等经过修行,最高境界成为罗汉。
整个德宏州,佛塔无处不在。
菩提寺附近的佛光寺,它可能就是曾教授记录的喇嘛庙。
傣族家庭中,女性地位略高,当然也更辛苦,许多工作都由女性完成,男人则显得有些无所事事,有些地方,男人甚至只负责带孩子。20年前,我在西双版纳一个村子里住宿,旅馆是2姐妹开的,只见她们里里外外,招呼客人,烧水做饭,忙个不停,与其聊天,问夫君何在,她用手一指,我才看到,2个男人躺在里屋,正在呼呼大睡。
也许是因为太操劳,傣族女性的身材都特别好,腰细得令人担忧,三围尺寸恰到好处。同时,傣族女性很会装扮自己,上衣短小合体,袖口紧收,细而长及脚面的筒裙,贴身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将婀娜的身姿,进行了完美的体现。相比之下,傣族男性的衣着,实在太过普通。
傣族人的饮食以米为主。曾教授在《缅边日记》里,详细记载了在芒市的所见所闻,关于米,就谈到芒市大米很出名。一路上,稻田无数,随处乐见。但遗憾的是,在几家餐馆吃饭,并未吃到感觉特别的大米。也许是我没找对地方。
在芒市,我曾试图按照曾教授的记录,还原当时的芒市,必须西门、东门、土司府、裕丰园、寺院,等等。不过,除了菩提寺之外,并无其他收获。日记里谈到的喇嘛庙找到了,但大门紧闭,而且已经更名为佛光寺。通过一番对比,阔时路与罕相路一带,应该是曾教授见到的芒市市区。
但城门与城墙早已不见了。渴望看到的土司府也没找到。
老市区里的阔时街。
南北大道之一的团结大街。
现在贯穿市区的,是南北向的团结大街,最南端是三棵树,它的东面更为热闹,被称为风情街,再往东是个奇珍园。南边的仙池路上,有很多颇有特色的餐馆。总之,这一带值得仔细逛逛。虽然自团结大街的西侧,还有2条南北大街与之平行,分别是芒市大街与金孔雀大街,显然都是新市区。
西部是芒市的新市区。
芒市大街虽然是新建的,但建筑也颇有当地特色。
三棵树一带民族风情很浓。
风情街东边的奇珍园。
罕相路一直往东,不知道是不是曾教授提到的东门。
在三棵树,往东看,有座山,山顶上巨大的佛塔金光闪闪。不少游客在芒市,会到这里游览。山下的仙池路上,有抗战纪念碑。事实上,滇西战役结束后,芒市建立了3个纪念碑,但在后来都被毁了。眼前的这座,是前些年修建的。纪念碑旁边,还有从红崖山战场遗址迁移过来的几块墓碑,以及一个不大的纪念标。
芒市大佛塔。
佛塔山下的抗战纪念碑。
芒市市区南部几公里的地方,有个机场,与昆明通航。
出芒市市区,又一座佛塔。
畹町:小镇大国门。
曾教授在《缅边日记》里,对芒市及遮放用墨最多。因为他拜访了几位当地的土司,并住在土司府里,受到款待。我没有这个福气,何况土司早已经成为普通居民,失去了权利。
离开芒市,沿着国道继续前行,20公里之后,芒市坝子走完,开始进山,进山的地方叫三台山,首先看到的,是抗战战场遗址。一般介绍滇西抗战的图书、纪录片里,往往只是介绍腾冲、松山和龙陵,再往后就是芒友会师,似乎整个滇西战役,就是这3个地方打了仗。实际上不是,中国军队打下龙陵之后,还有一系列的战事。因为,龙陵与芒市之间有山,芒市与畹町之间也有山,日军借助这些山,进行了节节抵抗。人家并没像咱们,一退千里。《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说的南天门,就在龙陵与芒市之间。而眼前的这个三台山,同样让中国军队苦战了一番。
离开芒市,继续前行。在三台山,芒市坝子结束,进入山区。
进山5公里以后,经过三台山镇,此处海拔米,比龙陵的米低了不少,但比芒市的米高。这一段滇缅公路与国道完全重叠,路况很好。在曾教授的日记里,说三台山有3个山头,公路依次经过。但这一路上,我只感觉经过了一个山头。
三台山以德昂族为主。
过了三台山,再往前12公里,经过坝托,是个村子,然后又进入一个坝子,这个坝子依旧很大,遮放就在这个坝子的中心部位,此时海拔又降到米,与芒市略低。看来,整个地势在不断下降。
沿途每经过一个村子,都会看到很多水果摊。
三台山过去,进入遮放坝子。
寺院随处可见。
遮放坝子同样很大。
遮放镇植物很少,与芒市的满目翠绿截然不同。
自遮放坝子里,国道正在施工,似乎是要拓展公路,将其变得更宽。据曾教授的记载,当时从美国运来的战略物资,在缅甸卸船后,先是靠火车运到腊戍,然后用汽车,沿滇缅公路运到遮放,中国车队再从这里,用汽车运到昆明。如果这个记录是正确的,那么中国运输车队的行车路线应该是遮放与昆明之间。而我之前一直以为,咱们的汽车是在腊戍与昆明之间来回跑。看过一个南洋机工的回忆,说每跑一次需要3天时间,从腊戍到昆明,滇缅公路全长约为公里,3天跑完,速度够快。但如果从遮放开始,里程缩短为公里。
由于遮放是个转运站,可以想象,当时这里是何等的热闹。现在来看,遮放还算安静,一条主要街道店铺不多,没有植物,显得光秃秃的,没有美的享受。在我的概念里,傣族人的居所都是在绿树丛中,这里却更像塔克拉玛。看过一张抗战时的照片,拍的是遮放土司府被轰炸后的惨状。看来,曾教授住过的土司府,在年就已经成为废墟了。
这里的寺院同样不少。
开商铺的人们。
逛街的人们。
遮放街上这一带,昔日有个土司府。
土司府不见了,但镇子最尽头处的树包佛还在。
离开遮放继续走,13公里之后达到护拉,这里便是曾教授在日记里提到的护浪,是个还算比较热闹的镇子。再往前8公里,离开遮放坝子,开始进山,此时公路一路往上,进山后11公里,来到一个垭口,这里叫黑门山。路旁有座标识碑,此处海拔米。中国军队在这里,与日军进了最后一仗,这仗打完,日军便退入缅甸,滇西反攻才算宣告结束。站在黑门山垭口,北边是我一路走过来的滇缅公路,南边,则是缅甸,这座山的山脚下有条河,它就是中国与缅甸的国境线。
再往前,经过护拉。
曾教授提到的小河依旧。
芒市坝子最有名的特产是稻米,据说口味独特。
不久,又该翻山了。
前边的垭口,将是翻过山的地方。
公路旁有个纪念标,这里是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反击中的最后一仗。
过了垭口,开始下山,2公里后,一个路口出现了,国道继续直行,前往瑞丽,而滇缅公路在此往南下山,前往畹町。接下来的4公里,坡度比较陡,这段在绿茵中的路极为安静。此时的我,内心颇有些激动,滇缅公路的国内段快要走完了。仿佛是庆祝,眼前的天幕上,出现了一道彩虹。
过了黑门山2公里,滇缅公路与国道最后一次分手。
此时,一道彩虹出现了。
下到坝子,进入镇子,这便是畹町,畹町是个很小的城市,以前是独立的市,现在属于瑞丽市下面的一个区。沿着公路,很快来到飘扬着五星红旗的地方——这里是口岸,畹町口岸。滇缅公路就是在这里,踏出国门,进入缅甸。
来到了畹町口岸,滇缅公路在这里踏出国门。
见到我的车驶来,一位军人走近,示意停车,我也必须停车了,再不停,或者停的稍微慢一些,车子就要滑过国境线上的桥,直接出国了。这条河叫畹町河,窄的简直就是个小溪,口岸处有2座桥,一座是美国工兵桥,与几天前看到的顺濞桥如出一辙,当年抗战物资,就是经这座桥,进入中国的。这桥现在已经停止使用了,桥中心位置立着个牌子,示意游客到此为止。旁边是座钢筋水泥桥,是现在正在用的桥。
畹町口岸很小,站在口岸这边看对面,犹如一个普通的路口那样,非常近,一目了然。军人问我做什么的,我说能否驾车进入缅甸。他说得先去瑞丽公比较局外管科办手续。
一座美国工兵桥横卧在畹町河上,当年的战略物资靠它进入中国。
如今这座桥已经停止使用。
这条小溪就是中缅国界。
现在的汽车过境,走旁边新建的水泥桥。
多数游客来到这一带,都是将瑞丽作为重点,吃、住都在瑞丽,来畹町至多是匆匆一瞥,就走了。事实上,畹町值得住一天,因为这里,还是有不少东西,值得一看。
多公里的滇缅公路国内段,在畹町这个昔日最为袖珍的城市里,画上了句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