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后,天子一日一回见的盛况不见,

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ks_bjzkbdfyy/
唐诗,是我国灿烂文化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之一,唐诗中的精品何止千百,唐诗中的佳句又何止千万。当我们有时看到明月想起故乡时,即便是最没有文化底蕴的人,相信心中也能吟诵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吧!诗之魅力,可以潜移默化,诗之不朽,可见一斑!今天同样介绍一首不朽的名诗,或许你没在教科书中读过它,但这并不影响它的优秀。即便是从没读过的人,即便是不懂诗中是什么意思,读完,一样能够深受感染,这或许也是唐诗的魅力之一吧。读这首诗之前,先来看一段背景。一、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先说一个和本诗有很大关系的人——李凭。李凭出身于梨园子弟,因为十分擅长弹奏乐器“箜篌”,所以名噪一时。名声最盛的时候,甚至“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其名声和身价之高,隐隐超过了盛唐时期著名的歌手李龟年。放到今天,肯定是好莱坞级别的超级大明星。好的艺术家需要好的流传形式。李凭的箜篌技巧究竟有多么高超,奏出的音乐到底有多么美妙,我们今天已经很难再听闻,但是,李贺为之写下的这首赞美诗,却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李贺,和李凭关系不大,相同点不过都是李姓。李贺的名声,很大,他的诗想象力丰富,正如李凭的箜篌一般,瑰丽曼妙,充满了浪漫主义神话色彩,艺术感染力很强。当李贺聆听了李凭的箜篌妙音之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李凭箜篌引》。因为诗写的太好,后人于是将它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可见其地位之高。二、官小诗名大的李贺再来说说诗人李贺。从元和六年(公元年)起,一直到元和八年,近三年的时光中,李贺一直住在京城长安,担任奉礼郎。这是个小官,从九品。官虽然小,但是他的诗名却非常高。而三年为官,三年落拓,也让他亲身经历和目睹了很多事情,这对李贺的诗词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鉴于李贺的英年早逝,所以这一时期他的诗作是其一生的主要创作时期。这首著名的《李凭箜篌引》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全诗原文如下: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三、鉴赏——神话、想象力与诗首句“吴丝蜀桐张高秋”,开门见山,写箜篌的构造之精良,借以映衬演奏者的技艺之高超,一箭双雕,同时又突出“高秋”两字,点明了季节,相比“深秋”等词,更富有韵味。二句、三句侧面烘托音乐之声。意思是:优美的乐声一旦弹奏出来,连在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也为之停滞;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箜篌声触动了心事,不禁潸然泪下。诗人很聪明,避开了难以用文字捕捉的箜篌声,而是通过其他客体来写,如“空山凝云”、“江娥啼竹”等,以实写虚,真真幻幻,极力烘托李凭箜篌的绝技,十分具有表现力。第四句宕开一笔,交代演奏地点,并引出诗中的主要人物——李凭,正是此人的箜篌绝技弹奏出了如此“惊天地、泣鬼神”之绝妙音乐。综合前四句来看,诗人通过精心安排,写箜篌、写声音、写人,为下文更详细的突出乐声作出铺垫。五句、六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又是对乐声的正面描写,极具特色。“昆山”是用声音去写声音,表现的是乐器的变化起伏;“芙蓉”,以形状写声音,渲染的是声音的柔和动听。箜篌一起,犹如万片玉碎,时而一弦独出,宛如凤凰高鸣,直入云霄;时而悲抑,如芙蓉低泣,时而欢快,如兰花浅笑。作者不仅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音乐之声,还让我们看到了音乐之声,可谓是形神兼备,妙绝之极!从第七句,一直到诗文末尾,写的是音响的效果,在浪漫主义色彩之下,虽显夸张,却又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真实的感情。写长安门前,被箜篌之声消融了寒光,甚至连上天的“紫皇”(不用人间的君王,新奇又富有表现力)都能够听到。最后六句,李贺更是以神话为主,带我们插上了极端浪漫的翅膀,带我们飞入一片更为广阔和瑰丽的神仙世界:乐声传到女娲耳中,女娲忘记了补天的责任,结果石破天惊、秋水下泄;乐声传到神山之下,神妪为之动容,两行清泪滚滚而下;乐声传入水中,羸弱的老鱼、瘦蛟再次焕发了活力,跟着乐声翩然起舞;乐声传到月亮之中,成日伐树的吴刚,竟听得入迷,甚至倚着桂树忘记了睡眠,连月中的玉兔也忘记了移动,直到露水打湿了皮毛也浑然不觉……深情优美、引人联想。至此,乐声戛然而止,人的想象也告一段落,诗文至此也突然结束,只留下回味无穷的读者。四、总评李贺的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在于想象力的奇诡和瑰丽,充满了优美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通过倾听箜篌绝技的弹奏,将抽象的乐声、难以捉摸的感情通过联想和想象,转化成了让人能够感知到的事物,令人读完之后,印象深刻,深受触动。李贺在这里,没有对李凭演奏的技艺作任何直接评说,只是将诗人对于乐声的感受渲染记录了下来,但是纵观全诗,没有一处不表现着李贺的思想感情,没有一处不表现着李贺的感受,说没有评价,但其实处处是评价。能将外在的事物和内在的感情融于一体,再以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便可以达到令人赏心悦目的高妙艺术境界。李贺的这首诗,便做到了,所以此诗不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mhaimaa.com/hmqq/132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