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珍图解密泰州古墓里的明朝服饰文化

等你点蓝字   唐代袍服的纹样,一般以暗花为多,至武则天当朝,又颁赐了一种新的官服,名叫"绣袍"。所谓绣袍,即在各种不同职别的官服上绣以不同的纹样,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这种以禽曾纹样区分文武官员品级的做法,后又被明清发展成"补子",即以金丝、彩线绣成徽织,缀于文武百官常服的前胸和后背,使人一望而知其品级。

"衣冠禽兽"的成语其源盖出于此,原无詈人之贬义,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意思,完全是后人引申发挥所致。接着,清代以后是"顶戴花翎";而民国以后便是"西装革履"的时代。

明代文官补子全集。文官:禽纹以自然界中优雅、美丽的鸟类为贵。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蓝鹊。

明代武官补子全集.。武官:兽纹以陆上最凶猛的野兽为肯。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罴,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褡护

原为元代衣名,又称“答忽”,其形制为半臂式或无袖背心式,以质地厚实的织物制成,有的还纳有棉絮,穿在身上有利保暖。明代士庶男子沿用,明人著《三才图会》亦谓半臂,今俗名“搭护”。清代的端罩,或由此演变而来。泰州明代胡玉墓出土有花缎搭护一件。

直裰

直裰最初为僧人和道士之服,一般用素布制成,对襟大袖,衣缘四周镶有黑边,到了明代则变成士庶男子日常穿的便服。其形制材质均有所变化,通常用纱、罗、绫、缎及苎麻织物制成,大襟交领,上下直通,下长过膝。泰州明墓中出土一件。

直襬

年森森村明墓出土绸直襬

直襬是男子所穿之袍,因袍身宽大、两旁缀襬得名。明代流行于士人之中。

褶子

图为徐番夫妇墓出土八宝花缎褶子

褶子是明代男子常用便服,尤以官吏、士人所穿为多。褶子的领式或用交领,或用圆领,两袖宽大,下长盖膝;其主要特点是在腰部以下折有细裥,宛如女裙。在泰州明墓出土服饰中,最为别致的是胡玉墓出土的褶子,周身打有八百多个细裥,非常独特。另外有一种大褶,它和褶子的不同之处在于折裥宽阔,有官者还在胸背缀以补子以示身份。

缝掖

年刘湘夫妇墓出土花缎中单

缝掖即大袖单衣,古儒者所服,亦指儒者。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即有记载。明代沿用其名而形制略有损益,主要特点是袖子宽大而腋部收束,多用作官吏、士人燕居之服。泰州明墓中出土有缝掖几件。

衫子

刘湘夫妇墓出土素绸衫子

古代妇女穿的袖子宽大的上衣。其形制为对襟直领,制为单层,不用衬里,衣袖宽大,袖口无袪,多用作夏服。明代也有制成双层的,加有衬里,称夹衫,多用于春秋之时。泰州明代刘湘夫妇墓中有出土。

襦裙

年徐蕃夫妇墓出土素缎短襦

百褶裙及素裙

徐蕃夫妇墓出土白布儒

胡玉墓出土蓝布裳

上襦下裙是古人常见的一种服饰,襦是一种长至腰间的短衣,最初男女均可穿着,东汉以后多用于妇女。汉魏时期的襦一般采用大襟,衣袖可宽可窄,隋唐之后,样式有所变化。除大襟之外,也可采用对襟,穿时衣襟敞开,不用纽扣,下束于裙内。元明时期,汉族女子多穿大襟短襦,衣袖宽窄不一,下着长裙。

其他

明胡玉墓出土革带。

徐蕃夫妇墓出土绸汗巾

这条长方形的绫巾,主体颜色为米黄色和条纹状蓝色相间,下缀流苏,两端花纹呈对称关系,工艺精湛,是不是时尚度爆棚?

刘湘夫妇墓出土花缎袜

刘湘夫妇墓出土四合云膝裤

膝裤中纳棉絮,保暖作用明显。明代膝裤多制成平口,上达于膝,下及于踝,著时以带系缚于胫。《金瓶梅词话》第67回记潘金莲服饰:“上穿黑青回纹锦对衿衫儿”,“下著纱裙,内衬潞紬裙”。裙子里面,则系缚一对“锦红膝裤”。

明更生枕

枕头有十二三厘米高。这就是所谓高枕无忧吧

徐蕃夫妇墓出土绸汗巾牙签巾

胡玉墓出土素缎绣花鞋

森森村明墓出土弓鞋

明代妇女缠足之风已非常普遍,接受这种习俗的人群主要有豪门贵妇、大家闺秀或秦楼花魁,歌妓舞女。明代小脚鞋仍喜用红色、黄色,以凤头、鸳鸯为多。明初政府明令禁止下层女子缠足,使缠足与读书相提并论,因而更助长了其成为财富、地位、荣耀的标志。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生动分析:“鞋用高底,使小者愈小,瘦者愈瘦,可谓制之尽美又尽善者矣。然足之大者,往往以此藏拙,埋没作者一段初心,是止供丑妇效颦,非为佳人助力。近有矫其弊者,窄小金莲,皆用平底,使与伪者有别。殊不知此制一设,则人人向高底乞灵,高底之为物也,遂成百世不祧之祀。有之则大者亦小,无之则小者亦大。尝有三寸无底之足,与四五寸有底之鞋同立一处,反觉四五寸之小,而三寸之大者。”

三、泰州明代服饰特点

从以上一组出土的明代服饰可以看出,明代对于整顿和恢复传统的汉族礼仪十分重视,上采周汉,下取唐宋。男子服装恢以袍衫为主。官员戴纱帽,穿圆领袍,长衣,衣领由宋代的对领变成圆领。普通男装以方巾圆领为代表形式,儒生所着襕衫与当今舞台上京剧书生的服饰极为相似。在我国服饰史上,明代服饰最突出的特点,是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

泰州明代服饰,多见圆领与纽扣,也可看到当时女子所穿的褶裙,还可见到带有地方特色、样式十分别致的一件棉背心。其后背为整片,前身分上下左右四片,用布带联系,穿着非常方便。又别出心裁缝缀五个有铭文的铜钱,每个铜钱的铭文都为吉祥语,祈祷平安,并寓意“后辈有钱”。

明初,明文禁止“僭越”。服饰突出特征是单调、保守、拘谨、呆板。明中叶以后降,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富商大贾不再甘于礼制的约束,凭藉财势恣意享乐,一掷千金在所不惜,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风尚的嬗变,服饰上表现为“去朴从艳”、“僭拟无涯”,它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明初以来的礼法道德秩序。泰州发现的墓葬多为明代中晚期墓葬,民间服饰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明嘉靖年间,平民女子其服饰,已然有模仿皇后王妃的整体趋势。刘湘夫妇墓出土的酱褐色织狮纹素缎补服,正是这一时期僭越现象的体现。

酱褐色织狮纹素缎补服,酱褐色,圆领,右衽,宽袖。土黄色素绸里,前胸和后背各织高38厘米、宽40厘米的狮子纹补子。补子中间为一只卧狮,转颈竖尾,四周有云纹和海水纹。

此补服为刘湘妻子入殓时所穿。狮子补服,是明代一、二品的武官所用,而史料记载,刘湘只是处士,无官职。刘湘夫妇的身份,和其穿戴的服饰,明显是一种僭越。

徐蕃夫妇墓出土素缎麒麟补子袄

徐蕃夫妇墓出土八宝花缎仙鹤纹补服

徐蕃夫妇墓出土八宝花缎裙

明朝制度规定,受过诰封的命妇也备有补服。她们所用的补子纹饰,以其丈夫或儿子的官品为准。徐蕃妻张盘龙,生前封为三品淑人。死于嘉靖十二年。但其随葬身着驼黄色织麒麟纹索缎补服与织仙鹤补服,并穿织有凤凰、牡丹花纹的缎裙,与《明史》规定相悖。

四、为什么明墓服饰多发现与于泰州?

明代服饰大多是丝织品,少数为棉织物。在我国古代,无论是丝的还是棉的织物,保存年限最多在一二百年间。多年前的明代服饰,无论如何是不能依靠一代又一代人传下来的,只有依靠古墓葬出土。

年不腐秘密源于浇浆墓

所谓“浇浆墓”,就是墓葬木棺外包一层用石灰、粗砂、糯米浆等材质搅拌成的“胶浆”,然后层层夯打。这种墓葬不易打开,能有效防盗,同时隔绝水分。墓中的随葬品一般相当完好,墓主人尸骨也能妥善保存。在当时,这种尸体与服饰的防腐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也是在泰州这个“宝地”上大量出土明代服饰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泰州葬风葬俗渐薄

明代不像汉唐时期的厚葬,葬风葬俗渐薄,致使随葬品多为衣服之类的随身物品。

薄葬,虽然对于我们后人研究当时的历史,似乎缺乏实物的证明,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减少盗墓贼的滋扰,使墓葬保存完好,让我们今天能有幸目睹那么多的衣物实物。

摄影、图文编辑:豌豆姑姑

品味生活方言保护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做有文化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mhaimaa.com/hmqh/75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