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治疗白癜风专业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221/4342044.html
剥离房产业务,加码新能源汽车,依然救不了濒临退市的海马汽车。
日前,已经摘帽的*ST海马(.SZ)发布公告,全资子公司海马汽车有限公司(下称海马有限)拟与海马资本合资成立青雁科技,致力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青雁科技致力于新能源汽车领域,注册资本为2亿元,其中海马有限出资1.02亿元,持股51%,海马资本出资万元,持有青雁科技49%股权。
海马汽车在公告中直言,本次与海马资本进行合作,将有效发挥双方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及创新技术投资等领域的资源优势,拓展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
与此同时,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的海马汽车,为及时回血,海马汽车接连变卖套闲置房产,因此也陷入“卖房救车”的舆论漩涡。海马汽车对此回应,将剥离房产业务聚焦汽车主业。
事实上,海马汽车近年来销量持续下滑,业绩更是一落千丈,-短短两年直接亏掉前14年的净利润,面临退市的风险,急需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而势头正热的新能源汽车或成为其孤注一掷的“救命稻草。”
近年来,海马汽车销量一蹶不振,跌跌不休。年为海马汽车销量的巅峰时期,达到22万辆,年销量跌至-年的历史低点的14万辆,同比下降36%。年销量进一步腰斩,累计销量跌破10万辆,仅6.7万辆,同比下降51.88%,销量仅有年的3成。
最新数据显示,年上半年海马汽车累计销量只有微弱的1.4万辆,同比下降65.16%,降幅近7成。可以预见的是,海马汽车年累计销量将进一步下滑。
销量的大幅缩水,直接造成海马汽车业绩的大幅亏损。年海马汽车净利润亏损16.37亿元,年亏损9.94亿元,两年累计亏损额超26亿元,一口气“吞掉”了其自年来的累计23.23亿元的净利润。因、连续两年亏损,海马汽车股票自4月24日起被施行“退市风险警示”处理,股票简称也由“海马汽车”变更为“ST海马”。
7月11日,海马汽车公布的控股子公司海马财务的业绩预告显示,上半年预计营业收入万元,同比下降42.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万元,同比下降50.46%。
传统车销量的不断萎缩,业绩的持续亏损,海马汽车开启自救模式。与京东开辟全新互联网直卖模式,剥离“房产”业务,聚焦主业,并转战新能源汽车领域。
剥离房产+加码新能源续命
今年4月、5月,海马汽车先后两次宣布出售旗下房产,涉及数量套。海马汽车总经理陈高潮针对“卖房救车”的传言表示,只是公告中数量看着有点多,但大部分是单身员工的过渡房,每间房的面积就二十平米。他进一步透露,“海马汽车正在对闲置资产进行剥离,后续还会有一系列的举措。”
7月6日,*ST海马()公告,以1.16亿元的价格将海马物业39%的股权转让给青风置业,股权转让完成后,海马物业正式与海马有限“断绝关系”,成为青风置业的全资子公司。海马汽车透露,包括多套房出售等一系列的操作,预计房产业务的剥离将给海马汽车带来超3个亿的营收。
聚焦汽车主业的海马汽车,其在传统燃油车领域生存空间日渐狭小,转战新能源汽车或成唯一出路。去年7月,海马汽车更是直接宣布年停售燃油车!
勇气诚然可嘉,但海马的新能源自救之路真的能如愿吗?
海马汽车新能源汽车销量不仅体量小,并且呈下滑趋势。乘联会数据显示,年1-5月其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仅60辆,不足年同期辆的十分之一,年单月月均销量仅为区区10辆。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为1.05万辆,同比增长73%。
车型方面,海马汽车旗下新能源车型主力产品为一款km的小型电动爱尚EV,主要针对海马总部所在地河南省的市场需求,并未在全国铺开销售。今年7月,海马推出爱尚EV升级版,高配版搭载34.05kwh电池,综合续航里程km,但目标依然锁定中原市场。
海马汽车还为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代工。根据双方年签署的代工协议,双方合作生产销售小鹏汽车,初步协议产品产能达为每年5万辆。不过,今年1-5月小鹏汽车累计销量仅辆,截止年6月18日,也只下线了1万辆小鹏G3。
与此同时,海马汽车还积极在新能源出行领域积极布局,开拓新能源车型销路。去年8月,海马资本和小明出行的运营商安徽智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海南海马小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小明出行”的基础上,推出了针对海南市场的新能源出行品牌——海马小明。
但上述业务仅限于试水,限于海南市场,全国范围的共享出行业务还没有进一步的消息。另外从海马汽车的新能源销量也可以发现,该业务并未给其销量带来多大的贡献。反而是,小明出行频频因为押金难退问题出现在各大网络投诉平台。
业内人士分析,年乘用车补贴退坡超5成,并取消了续航低于km纯电动乘用车,这对微型电动车来说无疑是重击。而海马汽车的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慢,新能源汽车技术也不太扎实,产品又局限在郑州,想靠新能源汽车起死回生目前来看有点难。
编辑推荐阅读■彪悍!备战50万辆年产能,特斯拉开启招聘模式彪悍!备战50万辆年产能,特斯拉开启招聘模式
高工聚焦彪悍!备战50万辆年产能,特斯拉开启招聘模式
高工聚焦
■新能源乘用车企“期中考”:吉利、长城抢答,长安“临时抱佛脚”
■再掷数千亿,大众联姻供应商应付“电池荒”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