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工艺是一种外来技术,我国史书、笔记上曾称其为“佛郎嵌”、“鬼国窑”等。它是以石英、瓷土、长石、硼砂以及金属矿物为原料,经烧炼而成固态后,再经研磨,成粉末状物质,然后将其填入画在器表的掐丝花纹,入火烧制后打磨而成。
中国珐琅工艺,分为掐丝珐琅和画珐琅两大类,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先后于公元13世纪末和17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在中国悠久的工艺美术史上是最年轻的品种。
金属胎珐琅制品,以红铜作胎,用矿物质釉料烧成五彩花纹,具有宝石般的晶莹,彩虹般的色泽和黄金般的灿烂,多为王公贵族所享用,民间很少流行。
由于烧制过程繁难,且铜的来源日益匮乏,珐琅器更多是作为尊贵地位的象征。这些用品在宫廷内也只有帝王在正式膳宴、祭祀等场合方能使用。为了显示皇家的尊贵地位,清时在乾清宫正大光明殿上,到处陈列珐琅器皿,如成对鼎式大炉、太平有象、双鹤以及偏殿案头的文具、钟表、炉瓶盒、花瓶、帽架等。
掐丝珐琅器掐丝珐琅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景泰蓝。其制作要经过制胎、掐丝、点蓝、烧结、磨光、镀金等工序。制胎,即将延展性强的紫(红)铜片,锤成各种形状,然后将各部位组合焊成一个完整的器皿或动物造型。掐丝,即用镊子将扁铜丝掐掰成各种花纹丝段,然后将这些铜丝花纹蘸上白芨水粘在铜胎上,即成了工整的线条画面。点蓝,是依照设计图案所标示的颜色,用由细铜丝锤成的小铲形工具一铲一铲地将釉色填入焊接妥当的铜丝花纹空隙中。烧蓝,是将整个胎体填满色釉后,再拿回炉温大约°C的高炉之中烘烧,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为液体,待冷却后就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色釉。色釉经烧制后往往不能和周围铜丝齐平,所以一般须连续填烧四次色釉后,釉才能与铜丝相平。磨光,即用粗砂石将釉面磨平。胎体经烘烧后,用细砂石磨去火亮,然后用黄石细磨。如有不平之处,仍须再用釉料补上烧好,最后用炭磨。镀金,即将磨光的制品经除油、酸洗、砂亮后,用净水冲洗干净后镀金。
金掐丝珐琅方形牌饰
唐吐蕃
长4厘米宽3.5厘米
此牌饰以掐丝珐琅焊金珠、金辫丝等工艺制成。背面为八个空管,三条横长条片为青铜所制。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纹象足炉
元
高17.5厘米口径27.9厘米
炉撇口,口及双兽耳鎏金,三象首足。外口沿饰菊花纹,腹部饰六朵缠枝莲。内壁及内底饰葡萄纹。
掐丝珐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经弘治、正德、嘉靖、隆庆四朝,虽仍然烧制,可是都因循成规,敷衍了事,在质量上都不能与景泰和成化年间的制品媲美。万历以后,虽然偶有烧制,但并非像前朝一样设官置厂视为例务,所以出品极少。终明代,都没能复兴。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炉
明早期
高11.7厘米口径14.5厘米足径11厘米
此炉双耳为鎏金兽首吞鱼状,并填宝蓝色掐丝连续回纹。通体以天蓝色珐琅为地,炉身饰以各色缠枝莲及梅花。珐琅色比较纯正。炉底配鎏金,下底凸起双龙环抱“大明景泰年制”楷书款,为后来所加。
铜胎掐丝珐琅鎏金香炉
明
高18.1厘米
成交价:USD纽约苏富比9,
.3
清代的景泰蓝工艺比明代有所提高,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并且无砂眼,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但不及明代的文饰生动,镀金部分金水较薄,但金色很漂亮。乾隆时期制品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正以后的制品绝不逊色。
铜胎掐丝珐琅龙首耳炉
明洪武至永乐
高9.8厘米口径15.3厘米足径11.8厘米
炉口与圈足外撇,双耳作龙首吞鱼状。通体施浅蓝色珐琅为地,饰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莲茎均用双勾掐丝。足内有起地阳文“景泰年制”楷书双行款,为清代后刻。
明代早期的掐丝珐琅器
15世纪中期前后,珐琅工艺兴盛。特别是景泰蓝,之所以成为极著名的工艺品,不仅在于这一时期是明代的太平盛世,而且宣德(?)和景泰(~)二帝好书画艺术.且生性奢侈浪费.特别是明朝历代皇帝对伊斯兰教徒礼遇有加,所以极可能因此而对来自伊斯兰地区的珐琅工艺特别重视.加上五彩缤纷的绚丽色调深合其品味.于是令内府御用监研制,从而使珐琅工艺臻于鼎盛。
铜胎掐丝珐琅番莲纹僧帽壶
明永乐
高22.5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8厘米
此壶口沿似僧人所戴的帽子,所以称僧帽壶。壶首平行前伸成流状,粗颈,溜肩,扁圆球形腹,有盖及把手。通体饰莲纹,颈部饰折枝牡丹,腹部为折枝番莲。掐丝流畅,珐琅坚硬细腻,光泽莹润柔和,色彩浓郁艳丽,色调和谐。
铜胎掐丝珐琅葡萄纹螭耳三足炉
明早期
高11.2厘米口径9.5厘米
炉为鼓式,双螭耳,三象足。腹部蓝色珐琅地上饰葡萄纹。在枝叶的处理上运用了晕染手法。炉底鎏金,中心处刻减地阳文“景泰年制”楷书款。此炉原为鼓形盒,耳、足、款系清代后加。葡萄纹是明代早期珐琅器中常见纹饰之一。
但由于种种原因,真正早期的珐琅器物传世不多。即便在元明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也始终未见可作为断代标准器的掐丝珐琅。但是,珐琅器大体上与同期瓷器工艺发展的情况相同,如景泰款器皿的风格多样化.可用瓷器的"仿古之风.成化时首开先例,嘉靖时有发展,万历时崇古之风更甚"等现象来解释。我们鉴定明代早期的掐丝珐琅器时,尽可以参考元明以来时代风格明确的瓷器、漆器、织绣等,一方面将其与瓷器和漆器的形制、纹饰与款式相对比,找出原款及落伪款器的真实制造年代,另一方面从珐琅器本身的制作技术与装饰特点等特征来判断其制作年代。
铜胎掐丝珐琅菊花纹三象首足炉
明早期
高15.8厘米口後25.8厘米
炉为圆形鼎式,口外撇,菊花纹方形耳,平底鎏金,三象首足。菊花纹以单线掐丝勾勒。底中心錾“大明景泰年制”三直行阳文楷书款。耳、足和底是清康熙内廷所配,款识也是后来所刻。
铜胎掐丝珐琅葡萄纹乳足炉
明早期
高7.5厘米口径12厘米
炉平口,下承三乳足。此器做工不精,砂眼较多,但葡萄紫色体呈破璃透明状,为明早期珐琅特点。
宣德、景泰年间的掐丝珐琅器
由于这一时期的景泰蓝在制作工艺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所以格外列出作一介绍。这一时期的掐丝珐琅器.纹饰主要是缠枝、折枝莲纹及莲瓣纹等。没有锦地,没有混合色,但是在一个叶片内往往施用三种颜色。番莲花瓣丰满.瓣尖短.花心形状并不固定,呈桃形、如意云头形或海石榴形等.花心由向上的花瓣二至三片紧紧包住,叶片形状、大小不规则,也不对生,叶的大小在比例上较后期为大。缠枝与卷须多由单根掐丝表现,与乾隆朝几乎均用双勾的表现方式不同。同时,这一时期的制品掐丝粗细不匀.掐丝末端以隐藏的方式处理。落款方式多为阴刻六字揩书,以从右至左一横行排列为最常见.落款的位置在口沿或器底内.外等处.这也与同时期的瓷器、漆器上常见的落款方式相同。器形为香炉、香儿.盏、花瓶等。胎体较16世纪后期的厚重许多。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盏托
明宣德
高1.2厘米口径19.3厘米底径15厘米
盏托圆盘形,折沿口,中心凸起盏槽。盘内以蚕茧色珐琅为地,盏槽内饰彩色莲一朵,盏槽外饰一周彩色缠枝四季花卉,折沿处饰蟠螭纹及梅花纹。盘外光素鎏金,平底中心刻双勾阴线“大明宣德年制”楷书直行款。在此器所用的各色珐琅中,白、绿二色更具明早期珐琅洁净纯正的特点。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三象首足炉
明景泰
通高9.8厘米口径8厘米
炉圆口,鼓腹,双耳,铜鎏金錾刻三象首足。腹部海蓝珐琅地上,饰四朵勾莲、墨绿色枝叶纹等。底部饰一朵红色菊花,中心椭圆形框内阴刻“大明景泰年制”三竖行楷书款。此器原件为杯,上口、耳、足系清代后配,并将其改制成小炉。杯体珐琅色彩鲜丽明快,质地温润,若透明。掐丝流畅生动,鎏金光亮如新。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出脊觚
明宣德
高28.4厘米口径16.3厘米足径9.8厘米
觚腰部出脊。在浅蓝色的珐琅地上,遍饰缠枝莲纹。口沿及颈部为宝蓝色地饰掐丝勾云纹及蕉叶纹。足内有双勾线“宣德年制”楷书单行款。
明中期的掐丝珐琅器
由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因此,这一时期含道教意味的纹饰、祈福的吉祥纹饰与文字,如松树、桃、佛手、石榴、三多、五老、神仙、鹤、瑞草,及寿、春、天下太平等文字,较多地出现在瓷器、漆器、织品及珐琅中。具体到掐丝珐琅器的制作,在人物山水图中,多以云纹填充绘画中留白的空间。另外,番莲花的花瓣增多.花心下方的三片花瓣松开不紧包,最下层花瓣下垂.番莲花瓣瘦而瓣尖带钩.叶片变小或成为豆点,并且几乎对生。每片花瓣掐丝的末端以不隐藏并卷成一个小圆圈处理,这也是此期珐琅器的一大特点。同时,有的珐琅釉如褐釉、绿釉等呈半透明状,较后期的釉色都要透而且亮丽。此期的掐丝粗细较早期均匀,但釉的厚度较早期薄。点蓝工艺还出现了混合色.即用白色珐琅釉来调淡颜色。由于白釉和色釉粒子过大.二者无法充分混合,故烧蓝后往往形成可以由肉眼察觉的两种粒子掺合在一起的釉色效果。
铜胎掐丝珐琅双螭饰瓶
明中期
高30.5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10厘米
瓶为盘口,椭圆形,高圈足,口、颈至腹部饰一对鎏金螭。腹前后各有一凸起的桃形开光,光内分饰黄色、深蓝色莲各一朵,开光周围以缠枝莲纹为衬。此瓶掐丝潦草,线条粗细不匀,珐琅质地干涩无光,当为明代中期的制品。
铜胎掐丝珐琅海马纹碗
明中期
高12.5厘米口径27厘米足径13.4厘米
碗为撇口,削腹,圈足。碗内饰海水、龙及马,外壁饰缠枝花卉、八宝纹等。足内中间双方框内掐丝填黄珐琅“奎”字样。此碗可能是民间作坊制品。
明后期的掐丝珐琅器
明后期幵始烧制大件珐琅器。但器胎轻薄,掐丝鎏金品质不佳,掐丝宽窄趋于均匀。珐琅颜色丰富,不仅出现了豆绿色釉,而且混合色也明显增多,除了以前所见之外.还有红与绿、红与黄、白与黄、白与蓝混用的。釉的明亮度一般不及前期,但釉色变化多而艳丽。番莲花心明确分成上下两个桃形,并可在花心上见到如意云头纹或圭形伸出。龙纹的脊背由早期的锯齿状变成联珠状.或于联珠中间夹一锯齿。尤其是万历年间的龙纹.几乎都是每三个联珠间一个锯齿.而且龙的下颚往往有一排略呈三角形的短须,龙眉则呈"山"字形。
铜胎掐丝珐琅蒜头瓶
清
高27.3厘米
成交价:USD38,
纽约苏富比.3
掐丝珐琅球式香熏
清康熙
直径16.2厘米
香熏由尺寸相同的两个半球组成。球内为三个铜圈,呈大小套圈状,并以轴相连。球心为一个小铜炉,不论球体怎样转动,小铜炉的口始终向上,设计新颖别致。香熏通体以浅蓝色珐琅为地,掐饰缠枝莲花纹。釉料质地干涩,并有意不磨光,是康熙时期独具特色的掐丝珐琅做法。
康熙年间的掐丝珐琅器
康熙早期掐丝珐琅器的风格,仍然与当时瓷器的特色一致。康熙款的掐丝珐琅器数量不多.造成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康熙初期"不尚尊号"。因此可断定,落有康熙年款的器皿,应非康熙早期的器物。
康熙朝早期作品多以灰白色珐琅为地,用红、黄.蓝等色的珐琅釉作画,颜色品种不甚丰富。表面光泽度差.釉料施用浓厚,砂眼较多.说明珐琅釉料质地尚不精细。
康熙晚期的珐琅器,釉料质地细腻,涂施均匀,表面光洁平滑.基本无砂眼.色泽艳丽明快.颜色品种也日趋丰富。作品地色除白色以外.盛行以黄色珐琅为地.皇家生活色彩浓重。胎壁的制造较早期轻薄。器形规整.种类也有所增加,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画面用笔工致.一丝不苟,有如工笔重彩画,更具图案性效果。早期那种飘逸、洒脱的用笔方法已销声匿迹。
铜胎掐丝珐琅花卉纹长颈瓶
清康熙
高12厘米口径2.9厘米
瓶长颈,阔腹,圈足。通体以天蓝色珐琅为地,口下饰一周蕉叶纹。自颈以下饰各种花卉,圈足饰一周莲瓣纹。瓶底鎏金,底阴文双线刻“宣德年制”楷书双行款。此器掐丝精细流畅,构图工整严密,色调纯正,是康熙时期仿宣德掐丝珐琅的标准器。
铜胎掐丝珐琅玉壶春瓶
清康熙
高27.9厘米
成交价:USD16,
纽约苏富比.3
雍正年间的掐丝珐琅器
雍正朝承康熙朝成果,积极延揽珐琅艺人入造办处,但研制的重点还是画珐琅而不是掐丝珐琅。所以.目前落雍正款的掐丝珐琅器.仅存台北故宫藏的一件仿古豆形器。该器装饰的方式为.在盖、腹及高足上阴刻六圈带状回纹.而其装饰的主纹则由掐丝内含三小圆圈的大圆圈连续紧密排列组成,不但纹饰独特,且主要采用墨绿的单色釉填烧,仅在小圆圈中央点饰白釉。制作精美绝伦,可说是绝无仅有。后来乾隆朝也仿制一件,其器形线条灵巧.纹饰布局紧凑,掐丝工整.但就盖与器身的接合精确度来看,稍逊一筹。
铜胎珐琅太平有象
清
高23.5厘米
成交价:USD7,
纽约苏富比.3
雍正时期的珐琅器与同时期的瓷器、漆器一样.胎体制作规整,造型轻盈秀丽,而且器形多有创造。例如乌木把手执壶.云纹穿带盒、渣斗及仿植物造型的仿生作品等造型,都是在此时期创造的新式珐琅器。在珐琅釉料的色彩处理方面.除了继承康熙时期以黄色或白色等珐琅料做图案地色之外.并推陈出新,有所突破。雍正帝一向钟爱沉稳庄重的黑色.因此黑色成了雍正时期的流行色,当时的黑釉光泽亮丽.超越康、乾两朝,普遍使用在珐琅器上.为此时期的一大特色。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火盆
清早期
高13.5厘米口径28.4厘米底径17厘米
盆撇口,平底,鎏金螭形三足。盆内鎏金光素。火盆外壁浅蓝色地,饰上下两层缠枝莲纹。此器为清早期北京民间作坊制品。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花纹笔架
清
通高5.3厘米长12厘米宽2.4厘米
笔架呈五峰式,铜鎏金四委角矮足。通体蓝色珐琅地,正背均饰黄、红、紫三色缠枝莲三朵。底部为鎏金錾花蔓草纹。此器珐琅灰暗,但其中峰上部显露出粉红色珐琅,这在清代掐丝珐琅中极为少见。
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器
虽然乾隆初年就开始将广州制作掐丝珐琅的高手召入宫,但他们大量而密集地进入造办处.却是在乾隆中期以后。此期珐琅器的装饰风格以纹饰稠密繁复为特色。乾隆年间的器物主要由三地制作:清宫造办处、广州、扬州。
铜胎掐丝珐琅兽面纹出脊觚
清乾隆
觚上、中、下三部分均出脊。通体以天蓝色珐琅为地,颈及腹下部为黄、红、蓝、灰白等金色蕉叶纹,间饰折枝莲、梅。腹部以回纹作锦地,以仿古铜器上的墨绿色兽面纹为主题纹饰。底部鎏金,下底双方框栏内刻起地阳文“乾隆年制”楷书直双行款。此器掐丝精细准确,色彩纯正明快,是乾隆时期掐丝珐琅的标准器。
铜胎掐丝珐琅簋
清乾隆
通高9.5厘米口径9x6.6厘米
簋为椭圆形,双龙耳,圈足下承龙首足,四螭钮盖。天蓝色珐琅为地,腹部为横卧葫芦纹,上下为几何纹,盖面饰寿面纹,外底饰蓝地缠枝梅四朵,中心刻起地阳文方印楷书款“乾隆年制”。
铜胎掐丝珐琅盏及托(一对)
清乾隆
高15.6厘米
成交价:USD22,
纽约苏富比.3
乾隆朝除继续仿制前朝的各种器皿和制造景泰伪款器物外,还制作仿古铜器及宗教仪式中所用的佛像、七珍、八宝,以及各种动物造型的实用兼陈设器皿.还有一般曰常生活用具,如饮食用具、文房用具、花瓶、花盆.香熏、浑天仪、帽架、鱼缸、指甲套等。在纹饰上.由于乾隆皇帝喜爱在器物上装饰稠密纹饰,所以此时纹饰的特点为繁縟、堆砌。这一时期的色釉种类繁多,包括进口及自制的.釉色浓艳、洁净.明艳的紫蓝、浅紫红、深枣红、娇绿等都是前朝未见的色彩,但大多数缺乏透明温润的质感。此期的掐丝珐琅结合錾胎和画珐琅制作技巧于一体,使工艺发展臻于极境。掐丝粗细均匀而流畅.以双勾法表现枝与卷须。此前的掐丝是用焊剂固定在胎上.故釉面常被焊剂污染。至此时用胶(白芨水)取代焊剂,因而可以用熔融的珐琅釉本身来固定,从而减少了焊药挥发时产生之针眼及污染。款式上主要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两种,又有阳刻和阴刻款识两种。阳刻款的珐琅有蜡光和莹光两种,地色以浅蓝为主。珐琅有浅蓝.深蓝.赭、草绿.深绿、姜黄.黄、白等十余种,一般不用粉红,以示醇古之意。掐丝多用粗铜丝,少用细丝。花茎卷草均用双勾掐丝,掐工娴熟、工整。镀金浓厚,可能要镀两三遍。与阳刻比.阴刻款的用金工艺少,镀金较薄或有泥金效果,主要是在金工、镀金上稍逊于阳刻的。镀金成色不足,可能仅镀一遍,金水甚薄.作橙黄色,成色与耐久性差。另外,掐丝诗词文字的,主要是落于敏中(乾隆二年状元)和永璇(乾隆皇帝第八子)款。
铜胎掐丝珐琅壁瓶
清乾隆
高17.5厘米腹径14厘米
此器鎏金月牙口,颈部饰鎏金“弓”字形双耳,足底连有鎏金如意头四足托座。瓶身以紫红珐琅为地,饰单掐丝如意云、蝙蝠纹,腹两侧为鎏金出脊莲瓣。腹中开光,内有七言诗一首。此器为清宫造办处所制。
螭龙耳铜胎掐丝珐琅香炉
清乾隆
高12.4厘米
成交价:USD7,
纽约苏富比.3
铜胎掐丝珐琅勾连纹委角四足方熏炉
清乾隆
此器为广州掐丝珐琅的精品和代表作。浅蓝色稍深,勾连用粉红、白、蓝、黄四色。掐丝的功力较深,其艺术效果流畅、活泼、严谨、方正兼备,显露出錾胎镌刻的余韵。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金工上,如铜镀金的兽头、镂空云蝠团寿纹以及欧风十足的大卷叶纹三层高钮,做工极精,这是扬州、苏州等地金工所不能企及的。镀金与内廷、扬州均有所不同,其金层虽薄,但光泽炫目。
铜胎掐丝珐琅天鸡尊
清乾隆
通高19厘米口径4.5厘米身长19厘米
此尊天鸡作立式,平首,鎏金单螭耳,尾与一小轮相接地,卷尾内护有鎏金小天鸡。天鸡双翅上翘,托住背负花尊,双足直立,抓住镂花双轮圆轴,车轮均可转动。天鸡胸下部长方形框内錾阳文“乾隆年制”楷书单行款。
清代后期的掐丝珐琅器
我国铜矿资源相对匮乏,而古代铸帀须用大量的铜,所以历史上曾数次出现铜荒。到了康熙年间,这一问题曰益严峻。虽然云南铜矿已经开采,但产量较低,且交通不便,常有误期。加之滇铜质较差,因此各钱局铜之取得,除了回收旧铜器缓解一些外.主要靠曰本洋铜。但后来曰本施行"正德新令限制铜的出口.导致乾隆晚期从曰本所得之铜大量减少。到了乾隆五十四年,"因珐琅出现无活计,分别将官员匠役等人具归并造办处.画珐琅人归如意馆,首领太监归乾清宫等处当差"。乾隆末期.不但停止珐琅作坊,内府珐琅器亦有付钱局者。此后,除官方钱币机构兼供内廷所需珐琅器外,北京、扬州、杭州、广州等地民间作坊也有上供。光绪三十二年,北京农工商部下成立"工艺局".局中有珐琅作坊制作外销物品。由此可知,落有"大清工艺局造"款的.是光绪末年官宫的产品。
铜胎掐丝珐琅蒜头瓶
清
高27.3厘米
成交价:USD38,
纽约苏富比.3
铜胎掐丝珐琅镂空旋转瓶
清嘉庆高34厘米
瓶敞口,广腹,颈、足与珐琅瓶内腹相接,腹部可转动。天蓝色珐琅为地,通体遍饰各色云纹、缠枝莲纹等,腹部做四个开光,嵌鎏金镂空寿山福海云龙戏珠纹。足内鎏金光素,无款。此器做工较细,表面光滑,打磨技术较高,但缺乏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器的庄重沉稳。
铜胎掐丝珐琅三足炉
清晚期
高33厘米
估价:USD8,~12,
炉身以棱线分隔为八面。每面均饰三朵极大的略嫌格式化的荷花。
光绪朝珐琅制品中的粉红、黄、黑、蓝等釉色明亮,掐丝细而精美.唯缺乏艺术品味。这一时期制品的特点是:万字不断的锦地纹到19世纪变得松散而略凌乱;云纹锦到17世纪已变成似草莓状,到19世纪中期前后则演变成两端细而横卧如蜗牛的纹饰;番莲花瓣变得瘦长疏散而完全张开,花心突立在中央。花叶及蝴蝶翅膀往往用相同的形状表现.整体感觉趋于图案化;同一掐丝框内逐渐出现类似画珐琅晕染的效果.或者两种色釉互相晕染:龙纹中的龙口裂得很深.龙足在接近身体处不是形同虎腿,就是细小无力,爪如壁虎,整体上软弱无力,艺术性薄弱。
铜胎掐丝珐琅六棱香炉
清
高52.1厘米
成交价:USD
纽约苏富比7,
.3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蜡台
清道光
高61.5厘米
蜡台盘口沿阴刻“大清道光年制”楷书横排款。这是现存的非常少见的道光款识。
铜胎掐丝透明珐琅麻姑献寿
清晚期
传说中的麻姑容貌美丽,可掷米成金,故旧时祝寿多赠送麻姑像。此像色彩绚烂,纹饰活泼,动感极强。旁饰小鹿栩栩如生。
画珐琅器画珐琅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的欧洲,约在康熙二十三年传入中国,当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之为广珐琅。当时,广州的产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韵味,但由于烧造技术不高,釉料色不稳定。至康熙五十八年,随着制作技术的纯熟,画珐琅的式样、图案已开始形成中国风格。我国烧制的画珐琅器造型稳重浑厚,与瓷器中的粉彩相似。
铜胎画珐琅山水图双耳炉
清康熙
通高5厘米口径6.4厘米
炉圆形,鼓腹,双铜耳,三乳足。通体黄地,以蓝、绿、赭、白、黑等色珐琅绘山水景物。外下底以蓝珐琅为“康熙御制”篆书款。此器小巧,胎体厚重,是仿宣德炉造型。所施珐琅厚而无光,浑浊失透,为康熙画珐琅器中早期制品。
铜胎画珐琅缠枝牡丹纹碗
清康熙
直径15.3厘米
成交价:RMB2,,
北京翰海2年秋古董专场
康熙年间的画珐琅器
康熙早期的画珐琅技术尚不成熟,胎体与掐丝珐琅器一样较沉重.器物体积小,以实用的碗、盘、瓶等曰常用具为主。颜色也不纯净,釉色灰暗无光,色彩互相浸染渗透.画面模糊。康熙后期的画珐琅器充分显示出画珐琅器薄、平、光、艳、雅的特性.胎骨趋于轻薄,釉质温润细腻。器形种类增多,除碗.盘外,常见唾盂、香盒、花瓶、鼻烟壶等生活用品。作品多以黄釉作地.康熙朝的黄釉呈明黄的色调.釉色光泽、亮丽、洁净的程度,可居三朝之冠;亦有少量白釉或淡蓝釉为地者,上压红、粉红.绿、草绿、宝蓝、浅蓝.赭和紫等彩釉:黑色开始启用,但色涩而无光泽。装饰纹样以写生花卉及图案式花卉(缠枝花卉、折枝花)为主.也有极少饰以传统山水风景。花卉主题为玉兰、牡丹.茶花、梅花与菊等。花间有的还缀以蝴蝶、蜜蜂、锦鸡、鸟等,增添了画面的活力。图案式的花卉是以浅色凸显花瓣的轮廓,至花心渐深,并以深色细线精确地勾勒出花瓣和叶片形状,再以晕染的方式表现出整体的形状与颜色。写生花卉部分也采用恽寿平、蒋廷锡的没骨花卉的绘画技法。至于传统的山水.则具王石谷、王原祁的绘画风格。
铜胎画珐琅海棠式花篮
清康熙
通高13.5厘米口径16.5厘米篮于黄珐琅地上,以粉红色绘怒放的芍药花。篮内施天蓝色珐琅,提梁绘折枝花卉,底双矮
温馨提示:《古玩收藏》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