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摄影的基因重组与开疆拓土

水下恋曲,印度洋法属留尼汪岛海域,年岳鸿军摄

文/梁二平

海洋摄影“白手起家”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研究地中海文明时,曾提出过一个“文明不能上山”的理论,他认为文明适合在水平线扩张,不适合垂直发展;如果顺着他的“幽默逻辑”推想,似乎“文明可以下海”地中海文明就是沿海平面展开的文明。中华文明以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展开,但到了海边,脚步就慢了下来,有人将古代中国定位为“黄土文明”,不能算正确,但从反思文化的层面讲,也算切中要害。尧舜禹也好,夏商周也罢,都活动在中原的范围之内。孔子栖惶一生,始终得不到君王的重用,登山望海,不禁长叹:“道不行,乘槎浮于海。”刘邦得意忘形时,仰天放歌,不过是“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秦汉之前,重陆轻海是一种正统的地理观。想在此前的“历史文化层”中,挖掘出一点海洋文化的遗产或基因,非常困难。如果我们聚焦于海洋历史图像或海洋绘画(它无疑是海洋摄影的“前辈”),先秦的海洋绘画遗产,仅有现藏故宫的战国早期“宴乐渔猎攻战纹青铜壶”纹饰。此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涉及海洋的历史图像。汉代开始有了较明确的海洋意识,《汉书·地理志》,首次明确了东北至东海,西南至越南的万里海疆;首次记录了官使下西洋的海上贸易之路(人们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年”就是由此而来);同是汉代,先人的地图上才有了关于大海的描绘,即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这是关于海洋的最早地理描绘,地图上那一弯月牙形的海,正是今天的珠江口海湾,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涉及海洋的地理图像。

收藏于故宫的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及展示图,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

收藏于故宫的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展示图,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

此后的魏晋、南北朝战乱不停,没给后世留下任何海洋历史图像。大唐是盛世,从白居易的《题海图屏风》的“鲸鲵得其便,张口欲吞舟”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幅渔船出海与海怪相遇的海洋画。可惜,没有一幅唐代海洋画或海船画传之后世,唯一存世的是莫高窟第45窟南壁观音经变图之“观音救海难”,画的佛本生故事,只能算个“准海洋画”。宋代是古代中国绘画高峰,也没留下一幅海洋绘画或海船画,仅在宋代石刻地图《九域守令图》中,留下些许线索。此石刻地图的海洋部分,不仅表现了较完整的中国海岸线,还在海面上描绘了两艘帆船,和一个跃行海面的海马。可以说,先秦到两宋,海洋历史图像的内容单薄,基因链条时断时续。真正称得上完美的海洋或海港绘画出现在元代,即英宗至治三年()永嘉(今温州)人王振鹏的纪实长卷《江山胜览图》。此画描绘了港口沿岸幢建筑和若干座塔、桥……大小舟楫68艘,其中有2桅、3桅和4桅大海船,海面上,还有小船击鼓抛食祭海神的场景……后世称其为“温州的《清明上河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海战图《抗倭图卷》(局部)

明代的海洋绘画仅有两件值得一说:一是明永乐刻《天妃经》卷首郑和下西洋插图是唯一存世的明代表现郑和船队的版画,还有一幅收藏在国博的《抗倭图卷》是唯一存世的明代海战画。清代的海洋绘画最为丰富,其中许多与海洋信仰有关,如流失在荷兰的大型妃组画《天后显圣事迹图》,此外,晚清主打海外市场的广州“通草画”,也留下了大量广州港口的生活图景。但是,若横向比较,看看15-19世纪荷兰,甚至日本的海洋绘画有多丰富,就知道巨大落差了。海洋摄影的“前辈”是海洋绘画,它是海洋摄影的文化“故土”。从时间上说,中国的海洋绘画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则是资源匮乏,积贫积弱。作为现代海洋文化的产物,中国海洋摄影几乎是“白手起家”。“自立门户”和“学科自建”摄影术进入中国的历史大家都熟,这里不多说,只说一点,摄影术踏浪而来,但进入中国后,却很少聚焦大海。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摄影对海洋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mhaimaa.com/hmyh/99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