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市场真ldquo香rdquo

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http://pf.39.net/bdfyy/bdfzd/index.html

年,国内车企进军印度的第一把火在印度德里车展上点燃,长城汽车、上汽集团、海马汽车的参展,让这个此前在国内没有什么讨论度的车展一下子成为业内焦点。

在这之中,动作最大的属长城汽车。这两年,长城汽车大打“全球化”牌。此番参加印度德里车展,则是它继去年俄罗斯图拉工厂竣工投产之后,国际化道路上迈出的又一关键一步。

虽然是首次参展,但长城汽车“排面”十足:平方米的“独立包馆”,打破参展面积最大的历史记录;参展阵容由2款概念车、2款新能源车、4款SUV以及众多硬核零部件组成,十分气派。

在布局上也更加彻底,不只是整车出口或者设立海外销量子公司,据长城汽车介绍,这次进军印度,是要建立涵盖研、产、供、销的全业务生态链。

此前,长城汽车已经与通用汽车签订协议,收购通用汽车印度塔里冈工厂,作为它在印度的生产基地,这也将是长城汽车海外第二座、全球第十座全工艺整车工厂。

上汽集团资历最深,早在年就已经进入印度市场,并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首款产品MGHector3个月收获3.1万张定金订单,另外年产能5.6万辆的上汽印度基地已经在去年4月底正式投产。

首登印度德里车展,上汽展台以车联网、智能化以及电气化为主打概念,展出了包括荣威Vision-i概念车、MarvelX以及在海外刚上市便成为话题车型的名爵EZS等多款产品。

作为上汽旗下“首款满足全球标准的纯电动SUV”,纯电动名爵EZS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收到超过张“盲订”订单,于1月23日在印度公布售价,目前已经在新德里、孟买、班加罗尔、艾哈迈达巴德等5座城市实现交付。

海马汽车最为励志。近几年,海马汽车在国内陷入边缘化,为了打破当前销量困局,完成自救,只能远赴海外。

海外市场成销量突破点

从这三家车企来看,中国车企抢滩印度的逻辑已然很清晰。

如长城汽车、上汽集团这类头部车企,既是为了完成其全球化布局也是在国内车市承压之时找到销量突破口,而如海马汽车这样较弱势的品牌,走出国内,到新兴汽车市场去更多的是为了找到一条生路。

作为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一个新兴经济体,印度被认为是下一个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近年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印度的汽车市场也在蓬勃发展,被认为是全球最具潜力,最具前景的汽车市场之一。

从全球汽车格局来看,印度车市最高年销量是年的.9万辆,在年印度超过了德国,成为仅次于中国、美国、日本之后的第四大汽车市场。

按照增长趋势来看,印度的汽车消费潜力还有待进一步释放,其汽车市场千人汽车保有量尚不足30辆,而中国这一数字为辆,麦肯锡预测,到年,印度新车销量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

从年中国汽车行业市场的表现来看,持续下行后,海外市场成为新突破点。

以长城和上汽来说,年销量数据共同点是海外市场增长明显。

据了解,长城汽车在全球化战略的推进下,海外市场方面,年共销售整车65,辆,同比劲增38.68%;上汽乘用车旗下的名爵品牌年在海外斩获了13.9万辆的销售成绩,同比增长90%,位列中国海外销量榜第一。其中名爵ZS的海外销量更是贡献了其将近一半的销量,年名爵ZS全年累计销量12.2万辆,其中海外销量占据6万销量。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不过,印度这块“香饽饽”却没有那么好啃。

不仅是中国车企看到了机遇,全球汽车巨头更早就采取了行动,据了解,印度汽车市场历史上曾经有过3次新竞争者涌入浪潮,但失败的案例不少。

事实上,包括德国大众,日本的“两田一产”,美国的通用和福特等跨国巨头,混的都不太好。其中,通用在进军印度多年后,长期都难以实现盈利,年在印度市场份额还不到1%,无奈只能于年5月宣布退出。

所以,中国车企进军印度汽车市场,机遇当然是有的,但是也面临挑战。

从宏观来看,在这轮全球车市寒潮中,印度也受到了波及。年印度乘用车总销量为2,,辆,同比下跌12.4%,成为近20年来印度乘用车跌幅最大的年份。

另一方面,后来者想要打入印度汽车市场并不容易,“新面孔”要努力打破当前市场中早已牢牢站稳的现有企业的强有力阻击。目前,印度汽车市场排名前三的车企(铃木、现代、塔塔)占据了近80%的市场份额,其中,铃木子公司——玛鲁蒂铃木更是占据近50%的份额。

不过,也不必太过悲观,从此前跨国巨头的失败案例来看,它们之所以难以立足是因为产品在价格上不具备与印度本土市场上现有企业竞争的优势,印度市场目前主要销售的车型多为可靠、低廉的小型车,占到市场75%。

然而性价比恰恰是自主品牌的优势,所以说打价格战并不会怕。同时小型SUV也正在成为印度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年印度市场上SUV的增长率是其他乘用车的7倍,在年大盘放缓的背景下,12月紧凑型SUV销量达3.4万辆,同比增长了70%。这对于很多以SUV发家的自主品牌来说,是大大利好的。

另外还有一点,印度政府近年来正在大力倡导“印度制造”、“数字印度”、“清洁能源印度”等战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中国当下也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中国车企在这方面布局较早,具有一定优势。

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是中国车企进军印度的现状,这也是一场持久战,中国车企的印度行,才刚刚开始。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mhaimaa.com/hmyh/73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