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文在“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颁奖仪式上发言
12月3日,“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颁奖仪式在上海举行。海马1.6TGDI发动机斩获十佳发动机,为海马的“强动力”标签增添了“实锤”。作为名单上的“黑马”,能够在国内最激烈的发动机竞技中崭露锋芒,海马付出了怎样的心血?当海马汽车副总经理、动力研究院院长张会文代表海马汽车,举起这块奖牌时,很多人才知道这位海马的“技术控”已经和发动机“杠”了30年。从在哈工大选择内燃机专业,到成为动力总成领域专家,从长春辗转海口再到郑州,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张会文真正践行了“一帮人、一辈子、一件事”——研发发动机。他“杠”上的还有马拉松。这位48岁才开始长跑的“技术控”已12次完成全马比赛,训练、比赛累计里程多公里。在他眼中,“搞科研和马拉松一样,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孤独,坐得了冷板凳。”张会文代表海马汽车领奖
从东北到海南,只为发动机研发代表海马汽车领奖的张会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对海马20年发动机研发实力的认可,也是海马发动机研发团队的认可。”
谈起张会文与发动机的缘分,还得从30年前说起。
上世纪80年代末,海马的前身海南汽车制造厂成立。而此时远在东北的张会文正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求学,他在大二那年做了一个不起眼的决定,从热力涡轮机专业“转行”到内燃机专业。“热力涡轮机‘土名’叫汽轮机,换专业主要是感觉汽轮机不接地气,日常生活里看不到、用不上。”张会文说,他没想到,自己此后半辈子都将围着“更接地气”的发动机转来转去。当时正值海马创业之初,国内外都有个声音:中国难造出一流的发动机。而在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的带领下,在自主品牌多“求稳妥外购发动机”的潮流中,海马迎难而上,成为少数几个开始自主研发发动机的品牌。张会文(右)与奥地利AVL的李斯特先生(左)交流
年从哈工大毕业后,张会文进入一汽工作,在发动机领域锤炼十余年,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底子。年岁末,踌躇满志的张会文,遇到了向他抛来橄榄枝的海马。“来海马就是为了搞发动机国产化,一定要把它拿下。”张会文说,学发动机的却没搞过自主的发动机,这是很多同行心头的遗憾。年,已在发动机领域深耕14年的张会文,离开生长了36年的黑土地,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到了海南岛。张会文(左二)向海外客户介绍海马发动机
海马的“强动力”之路,也在此时迈出了关键一步——年,海马正式启动首款发动机HMQ项目。三年后,该机型实现量产,这也使海马成为当时为数不多具备年产15万台发动机生产能力的自主品牌。“不可能搞砸发动机”时间来到年,四十不惑的张会文,又面临人生另一次选择。为了获得更大发展,海马年北上中原,建设郑州基地。年,海马汽车启动郑州基地30万台发动机项目。“当时河南的汽车产业体系尚不完善,且不具备发动机研发和生产的能力。郑州基地只是一片黄土地,在这里建一个发动机工厂可能吗?”张会文说,许多人带着问号。刚在海南稳住脚的张会文,又被派往河南郑州,主持发动机项目建设。“建郑州发动机工厂的时候,需要海口、郑州两边跑,我不巧右脚脚踝骨折,简直是雪上加霜。”张会文说,他心里着急,打了石膏半个月就上班了。海马汽车发动机工厂
为了不耽误进度,他拄着双拐频繁往来海口和郑州。连空姐都认识了这个拄着拐奔波于海口与郑州之间的中年人。“人的成长都是逼出来的。”说起海马汽车郑州基地发动机的建设,张会文说,当时“一穷二白”反而逼出了大家的拼劲。“不信干不出来,不信不如别人”,是他们最初的倔强和执拗。在他眼里,无论在海口还是郑州,“都不会搞砸,从来没有想过失败,信心肯定有。”在张会文的带领下,海马汽车郑州基地发动机工厂终于建成。同期,冯仰利、骆富贵、颜景操、刘斌、石磊、邢作选、朱卫星、胡星星等人陆续到位,从一个人到来自五湖四海“一帮人”,组成了海马汽车郑州基地最初的发动机开发班底。扔掉“伪自主”的“心理拐杖”年,海马提出自主研发涡轮增压发动机。当时张会文刚年过四十,他意识到,一场需要“强动力”的持久战在所难免。张会文(左)向郑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新伟(右)介绍海马发动机“原计划找个外援,或许能做得更快。”张会文回忆说,为了打造流着中国血液的“强动力”发动机,公司高层决定“自己干”。当年10月,海马首款涡轮增压1.5T发动机项目启动。“项目启动后压力很大,只能一边招人、一边画图、一边研制。”回想起反复试验、调整的历程,张会文颇为自豪,因为“每一张图、每一条线,都是海马的工程师画出来的”。年8月15日,海马1.5T发动机第一台样机点火成功,性能达标。不过,该机型作为郑州基地第一个发动机项目,也是海马团队自主做的第一个增压发动机项目,大家都十分谨慎。“生怕点了个‘哑炮’,一台样机的数据并不能排除偶然性。”时任该项目总监的张会文说,当时为了充分验证该机性能指标和一致性,先后做了三台样机,全部点火成功并确认性能达标之后,才敢向公司正式报告。年12月底,历时3年2个月打造的海马1.5T发动机成功量产,这标志着海马汽车第一款自主研发且拥有知识产权的涡轮增压发动机诞生,为海马的“强动力”之路迈出坚实一步。海马1.5T项目荣获第三届海马科技创新团队奖三等奖“1.5T发动机的开发,让海马建立了从CAE到试验等系统的开发能力。”张会文表示,对海马动力总成团队来说,也让大家从忐忑到建立自信,彻底扔掉了发动机开发的外部“拐杖”,也扔掉了“伪自主”的“心理拐杖”,迈入完全自主开发的征程。聚焦“强动力”抉择动力总成电动化海马动力总成的发展,在“强动力”之路上不断探索发力。年底,在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带领下,海马汽车坚定“品类战略、CASE灵魂”,坚定了“强动力”定位。年,搭载海马1.5T发动机的海马S5取得了市场的认可,取得新突破——不仅实现单车月销万辆的成绩,而且形成了海马“强动力SUV”的认知。
年是海马动力总成战略元年,海马汽车推出发动机、变速器、电机、电池、软件“五位一体”新能源动力总成,“HAIMABOOSTBLUE深蓝动力”雏形渐成。
“搞发动机的人,始终惦记着‘节能减排’。”张会文表示,电动化为内燃机的节能减排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应该积极拥抱这种可能性。张会文表示,电动化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发动机要全面向电动化转型,这也是海马“深蓝动力”的灵感来源。张会文在海马集团创业30周年庆典上作动力总成报告年,伴随着上海国际车展和海马8S的正式发布,“HAIMABOOSTBLUE深蓝动力”战略揭开神秘面纱。同期,海马第二代发动机的“带头大哥”——海马1.6TGDI发动机搭载海马8S面世。而海马1.6TGDI发动机的开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时摆在张会文面前的难题,是如何更多的让产品和市场走得更加紧密。张会文表示,开发1.6TGDI发动机最大的障碍是满足性能、成本、油耗、排放等多方面要求,“性能要好、油耗要低、成本要低”。如何实现“一好两低”的严苛要求?在海马1.6TGDI项目经理颜景操看来,在“教练员”张会文的引领下,项目团队有胆创新、拼劲很足,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海马1.6TGDI发动机荣获“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
未来,“HAIMABOOSTBLUE深蓝动力”将进一步技术升级,插电混合动力(PHEV)和深度混合动力(HEV)将成为海马汽车电动化的重要战略方向,“升级后的下一代深蓝发动机热效率将高于42%,确保自主品牌领先”。搞了30年发动机研发,在张会文看来,创新很重要,选对路子更重要,“创新是海马选择的路,难度肯定很大,但创新是没有退路的,背后就是悬崖,做了才有答案。”科研就像马拉松,期待跑到80岁搞研发严谨认真,生活中腼腆低调,一丝不苟中带着“理工男”特有的冷幽默,用科研的“轴”的精神面对一切……在很多同事眼中,张会文堪称“发动机研发男神”。而他的科研精神,同样体现在跑马拉松上。在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的号召下,张会文跟许多海马的年轻人一样,坚持跑起了马拉松。张会文参加年郑开国际马拉松赛
48岁开始长跑,3年多训练、比赛多公里,参加12次全马比赛并全部完赛,最好成绩3小时24分钟……51岁的他拿出的成绩单让人咂舌。“为了跑步,他早上五点就出门了。”张会文的爱人也是跑步达人,在她眼中,他定下的小目标“砸”在地上就是一个坑,不会落空。哪怕工作再忙,他也会“早早出门跑步,一口气就是十公里”。而在同事眼中,张会文这个标准的“理工男”把跑步也当成了科研,他不仅雷打不动每周坚持跑步,还研究马拉松的方法、战术,坚持“用科学的办法,长期地去做”。张会文(前排中)与海马全马跑友赛后合影
“搞科研和马拉松一样,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孤独,坐得了冷板凳。”在张会文带领下,这种内在的精神动力也传递给了整个团队。骆富贵跟着张会文干了近10年,在他心目中,张总不仅是海马动力总成的“领头羊”,也是大家的“定海神针”。他让大家重新认识了“搞研发的一生”,“一旦认定了就坚持下去,创新需要一帮人用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去做。”“希望自己再跑30年,直到80岁仍然在路上。”张会文说,他与发动机“杠”了30年,他眼中的发动机,早不是一堆铝或者一个机器,而更像是“一只手”,让他得以触摸社会运转的温度,也让他“更接地气”。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