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国内老牌车企,海马汽车如今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从海马汽车内部来看,连续多年的销量持续走低,且毫无业绩改善的迹象,让这个曾经拥有者相当规模的车企早已不堪重负;从中国市场大环境来看,增速的放缓以及合资品牌入门产品的不断下探导致自主品牌间的竞争以及生存压力愈发加大。如果不尽快解决自身问题,及时推出新产品来提振销量,面对海马汽车的,只会是被市场淘汰。
产品力羸弱导致销量持续走低
据最新销量数据显示,海马汽车在今年1月份仅销售1,辆,同比大跌87.45%。具体来看,海马轿车、SUV、MPV全线下滑,其中以海马M7、福美来为代表的轿车阵营同比下滑93.16%至辆,不及去年同期2,辆的零头;体量最大的SUV阵营销量则大跌85.13%至1,辆,而其去年同期成绩为7,辆;以福美来F7为代表的MPV阵营单月销量仅61辆,同期产量更是为零。
事实上,这种腰斩式销量下滑并不是一夜造成的,海马汽车自7年开始整体销量就一直处于下滑状态。数据显示,7年,海马汽车全年销量只有,万辆,同比暴跌了35.13%;到了8年,海马汽车的销量更是一跌再跌,全年销售了仅仅67,万辆,同比下滑51.88%,与年初制定的18万辆销量目标相比,完成率仅为37.5%。
销量持续下滑,业绩大幅度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据海马汽车最新8年度业绩预告显示,海马汽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了12亿元-18亿元,亏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0.68%-81.02%。
对此,海马汽车表示,鉴于公司7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预计8年度净利润亦为负值,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若公司最近两个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连续为负值,公司股票在公司8年度报告披露后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销量萎靡导致利润下滑的背后,海马汽车旗下产品自身竞争力的不足难辞其咎。海马汽车推阵出新的节奏很慢,且产品本身跟市场需求也有着明显的脱节,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里自然很难生存。
在海马汽车的销售总量中占比稍高的比如海马S5、海马S5青春版以及海马M3等车型,相比同级别的车型不论是设计、配置以及动力水平等方面都没有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优势,已经很难打动消费者。
然而,在现有产品难以支撑的情况下,后期的车型研发又无法及时跟上,恶性循环因此形成。没有新产品,销量自然如逆水行舟。尽管海马汽车自去年四季度以来采取措施,加大营销、广宣等资源的投入,可这些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自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向新能源汽车转型能否完成自救?
跌入低谷的海马汽车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希望通过在新能源领域的重金投入实现企业转型。在产品层面,海马汽车投入了30亿元用于产品研发,预计9年底,全新共享7座轿车和续航里程超过km的电动车将投放市场;到,海马汽车还将推出全新的电动可变车身平台,未来将在新平台上开发包含紧凑型SUV、跨界车在内的全新车型。
而在出行方面,海马汽车与小明出行合资成立了海南海马小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整合海马和小明出行在行业内的资源,将为海南居民及来岛游客提供环保、便捷、舒适的都市智能出行服务。计划未来三年,在海南公务车、出租车、上下班代步、长途出行等市场,投放1万辆定制化纯电动汽车,助力海南绿色出行。
目前,海马小明已获得分时租赁企业备案,海口本地生产的首批台海马E3纯电动车将于今年年底在海南完成投放。
与此同时,给造车新势力代工也成为了海马汽车的自救方法之一。据了解,郑州海马小鹏智能工厂正在负责造车新势力小鹏G3新车型的量产。除此之外,海马汽车还计划从营销入手重振自身销量,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不久前表示,海马要用两年的时间建成新营销。
写在最后:
如今,尽管海马汽车想尽办法向新能源汽车和共享出行领域进行转型来实现自救,但作为一家汽车企业,想要在这一领域立足,必须要有足够的产品竞争力。目前,海马汽车在纯电动轿车、MPV和SUV方面的布局包含了普力马EV、海马E3等产品,能否助力其立足尚未可知。
同时,新能源和共享出行领域的竞争同样激烈,且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站稳了脚跟,所以,海马汽车向新能源领域的战略转型效果还得再观察。虽然经过多年沉淀,海马已掌握一些纯电动汽车技术并且具备完整整车开发流程,但是最终能否借着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实现绝地反击也还是未知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