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看霉霉的《Youneedtocalmdown》mv的时候,看见了一位美国的男明星BillyPorter。这位非裔同志男星在年出席奥斯卡、走红毯时身穿“西装蓬裙”,引发了热议。
有人指责他不尊重红毯的礼仪,穿“不合时宜”的衣服走红毯。作为一名同性恋者的BillyPorter,经常会面临被人质疑的声音,这次他以穿搭勇于向社会发声:“我并不是DragQueen,只是一位穿裙子的男性。”有人说他“娘炮”、没有男子气概,他反问到:“什么是男子气概?那是什么意思?”他还说:“走上奥斯卡红毯,就要大胆DressUp。”
这件事情引发了我的思考。什么是“男子气概”?百度给了我这样的答案:“顾名思义指的是男人特有的性格与气质,即男人独有而女人不具备的阳刚之气。”甚至给出了如何培养男孩子男子气概的方法,在给出的方法中,出现了这样的话:“对于一些长得漂亮的小男孩,有些家长喜欢把他们打扮成女孩子,如给他们穿裙子、化妆等。对此也要积极引导,让他们认识到,此举只是让他们懂得欣赏女性之美,而不是要培养他们的“柔美”,避免低龄孩子去模仿女性,导致自身在性别意识上的模糊。”(这个是另一个话题,性别并不是只有顺性别,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不同也并不是性别意识的模糊,不是性倒错,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这个以后再说吧。)
正如百度所说的,许多人都认为“成熟”、“稳重”、“大气”、“仗义”、“健壮”、“阳刚”等是“男子气概”,男性的缺点有“粗心”、“躁动”等等;而与之相对的,女性却是“阴柔”、“柔美”、“温柔”、“细心”、“狭隘”、“过度感性”等的。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男性天生就是一种性格特征,而女性天生又是另一种呢?难道女性的就不可以“成熟”、“稳重”、“独立”,天生就只能做一个“小鸟依人”的“贤妻良母”么?而男性就不可以“温柔”、“体贴”,天生就只能“闯荡天下”么?
其实我认为,这里的用词不准确,将“男”替换为“雄”,“女”替换为“雌”就准确了一点,其实也还是不可以的,因为犯了以部分盖全部的错误。
在我们的认知当中,除了人以外的动物,以人的视角来看的话,大都符合以上的说法,只有少部分的个例,比如:雌性螳螂在与雄性螳螂交配过后,会吃掉雄性螳螂;小海马受精完成后,是在雄性海马的育儿袋中长大的。这些与上述的说法却好像正相反,所以上述说法犯了以部分盖全部的错误,并不能称为准确。
人也是动物,不过人的性别区分却叫做“男”、“女”,而“男女”和“雄雌”好像有着不可逾越的沟壑。这种区别,正是人类与作为高等动物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人类的脑更加发达,思维能力更加强,人不像许多动物一样,好像就是基因的“奴隶”,人却有着不可思议的后天能力。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后天能力,使得人拥有似乎不可复制的多样性,在这样的多样性面前,先天决定的那些相比于其他动物来说就微不足道了。尊重先天的差异,并且大胆去追求想要的自己,这才是对待先天差异的正确方法。
所谓的“男子气概”、“女子的阴柔美”等等,只不过是画地为牢,自己为自己扣上了命运的枷锁。(就像封建社会所谓的皇帝、贵族,也是没能正视自己的身份,而被命运锁住了咽喉的。)殊不知在先天差异之外,自己能做的还有很多。开眼看之后,才能发现自己是多么自由。人就是人,人在后天上应当是自由的,不应是被先天差异、被命运束缚的。
而这种所谓的“男子气概”、“女子的阴柔美”等等正是性别标签,是性别歧视。而这却偏偏成为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许多人以此为借口进行“道德绑架”,认为与此不符的是“不好”的,唯有主流的才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被歧视者可能同样也是歧视者,始终不能跳出这个死圈子。
我认为,“男”、“女”两个字甚至没有太多含义。在生理层面,它的含义最多可能也只是第一性征。但在心理性别层面,在跨性别问题上,它却更像是一种心理的归属感(我对这种归属感存疑)。而不管在生理层面还是在心理层面,我认为“男”、“女”都不能作为一个人的标签,也不能决定一个人后天的任何。“男女”性别只是一种客观事实,仅此而已。对此,只有尊重差异,互帮互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