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海马,估计有超过一半的人会联想到中药店或海味店里那些黑黑的、或者黄黄的,长得十分古怪,被拿来作为滋补品或药材买卖的东西。但是,你知道么,海马其实是地球上最浪漫、最呆萌、最奇特的鱼类。而且不幸的是,他们正在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而逐渐濒危。
我们这一期专门系统地向大家介绍一下海马“家族”及其背后的故事。
我们“家族姓氏”背后的故事海马是刺鱼目-海龙科-海马属(Hippocampusspp.)鱼类的统称。这个属名Hippocampus是由两个希腊文(hippos和campus)演变而成的,翻译过来很有意思。hippos译为马;campus译为海中怪兽,加起来就是长得像马的海怪。这个名称其实还是受了古希腊神话的影响,因为海马(seahorse)在古希腊神话中被描述为海神的坐骑!
我们的“家族成员”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目前,全世界公认的海马多达42种。而且中国是世界上海马种类最丰富的国家,共计有14种之多,占世界的三分之一!这些种类的长相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中国海洋中能看到的海马种类展示(有一个种尚未有水下照片,故未能展示)
我们的长相还是有共性的所有的海马都有一些形态上的共性:酷似马一样的头部,有着鱼类共有的特征——鱼鳍(虽然仅背鳍和胸鳍较为发达),有一个像猴子一样用于抓握物体的尾巴,而最奇特的是公海马还有一个像袋鼠一样的育儿袋!所以,海马绝对可以评为海洋中的“四不像”。海马的头部最有特点,除了拥有如同吸管一样的嘴巴(学名“吻”),头顶都有“头冠”,以及脸颊两侧有棘刺(颊棘)之外;有些种类的海马两侧鼻孔中间还会长出一根像独角兽一样的棘刺(鼻棘),眼睛上面还会生出一对棘刺(眼棘)。这些特征在不同种类的海马身上会体现的不一样,因而往往被用来作为快速鉴定物种的依据。
来猜猜看我们有多大?不要被上面的图片欺骗了!那是假的,海马在海洋鱼类中只能算是小型鱼类,他们中最大的个体也仅能长到35公分左右,如澳洲大肚海马(H.abdominalis)和克氏海马(H.kelloggi)。其中,后者在中国是有分布的,因为长得又高又俊,可以算得上是海马家族里的“高富帅”了。
克氏海马
不过,海马家族中也有长得非常非常袖珍、且十分呆萌的种类,比如巴氏豆丁海马(H.bargibanti),成年个体通常不超过2cm!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成为了微距水摄爱好者及潜水员追捧的明星动物。
我们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多万年巴士豆丁海马
海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多万年以前,起源地在现在的东南亚至澳洲北部的水域,他们是由一种叫做悉尼侏儒拟海马(见下图)的海龙科鱼类演化而来,最先出现的是巴氏豆丁海马。他们两个最大的区别在于:海马的头部与躯干是可以弯曲的,而拟海马则不能和躯干有很高程度的弯曲;而且海马是直立的,拟海马是趴着的。
我们身上有5项特异功能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海马除了长相奇特之外,他们还有着一些鲜为人知的罕见“特异功能”。
1.由雄性怀孕生宝宝。这可是自然界中绝无仅有的。公海马的腹部与尾部之间进化出一种类似于哺乳动物子宫一样功能的“育儿袋”,这可比袋鼠的育儿袋管用多了,因为它不仅为宝宝提供了一个“保温箱”,而且还供给营养!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开玩笑地讲,或许是上帝觉得如果这个世界都是由女性来负责生育后代会不会有点不公平?所以就创造了海马这么另类的动物。
巴士豆丁海马
2.伪装大师!海马都能够通过改变体色,以及通过身体构造(如长出一些形同藻类的纤维丝,或特化成如柳珊瑚一般的肉瘤状的棘刺)模拟周围环境的形态来伪装自己,达到深度潜伏的目的。
↑不够过瘾?那再来一组:
3.如变色龙一般的眼睛。海马的左右眼可以像变色龙那样独立活动。他们可以一只眼盯着从身边游过的食物(浮游动物),另一只提防着周边的天敌。而且,他们的视觉范围是°无死角、全景式的!
4.高度灵活的尾巴。海马的尾巴断面是呈方形的,具有高度灵活性和保护作用。最近,机械工程领域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海马尾部这种经过几千万年进化所形成的独特构造,不仅高度灵活,而且通过肌肉组织和外部骨骼的完美协调,能够对内部脊椎骨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这一发现已经给设计制作机械手臂及机器人的工程师们极大的启发。
5.直立游泳。海马是世界上唯一直立游泳的鱼类,其他都是“趴着游”的——听起来会不会觉得海马很“傲娇”?因为海马属于定居性鱼类(说通俗一点,他们“很宅”),主要是通过伪装潜伏来躲避天敌和捕食猎物,所以游泳并不是他们所擅长的技能。他们是靠背鳍和胸鳍作为动力,直立游泳,泳姿很美、很悠闲,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在“水中漫步”或者“跳舞”一般。
我们只吃一些很小的浮游生物但却被很多海洋动物欺负海马是海洋中的绝对弱势群体。他们主要的食物是一些很小的浮游动物(如枝角类、桡足类)和虾类,而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张口的大小和营养的需求在改变,所捕食的对象会不断变化。
但是因为海马不擅游泳,而且防御能力有限,他们成为了很多海洋动物捕食或误食的对象,包括海龟、鸬鹚、鳐魟、沙丁鱼,甚至连螃蟹、贝壳、海胆等这样一些不起眼的低等无脊椎动物也会欺负他们。
我们也有一套生存策略海马通常在遇到天敌的时候,会采用三种不同的应对策略:隐蔽躲藏、装死、傍大腿。
↑惹不起,我躲得起
↑我身染重病而死,吃了我的尸体你也会没命的
↑海星大哥,有人欺负我
我们是世界上最专情的鱼类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鱼类都不是一夫一妻制的。而海马则不同,通常都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而且他们有着独特而复杂的“婚恋”行为和习惯。首先,因为海马自然情况下分布都很稀疏——一般mxm的空间内只有不到一百只海马。因此,成年海马要想找到合适的伴侣并不容易。如果一对体型相当的成年海马在野外“邂逅”,他们会在一起“跳舞”,建立亲密关系。而且在接下来的一到两周左右的时间里,他们每天都会在第一次相遇的地点约会。约会的时间通常选在晨曦微露的黎明或者月明星稀的傍晚。在周围静悄悄的环境下,公海马和母海马会一起“跳舞”,有时候尾巴还会缠在一起,如同人类手拉手一般,这样的画面十分的有趣和浪漫。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他们是一夫一妻的原因。
在建立了亲密关系之后,母海马会选择“合适的时机”领着公海马游到水层中完成交配,把卵子排入他的育儿袋中,最后再由公海马对卵子进行受精并哺育成幼崽。大约需经过9–45天的怀孕期,海马爸爸才会把宝宝生出来。通常一胎有2-只幼崽,但它们中能够长大成年的比例微乎其微。
我们一出生就注定要去流浪刚出生的海马幼崽,通常只有蚊子般大小,但却要开始独立生活了。在出生后的2-8周内,他们会随着海水漂流。在此过程中,他们会选择“抱团”用尾巴勾住一些水层中的海草或海藻,通过这种“搭顺风车”的形式节省体力——因为他们游泳能力很弱,另外还能迷惑天敌。但是,尽管如此,漂流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大一部分因为饥饿死去或被其他动物(如鸬鹚、企鹅、海龟、金枪鱼等)吃掉。
我们的消失代表着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海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非常苛刻,通常只生活在水质较好,同时栖息地相对复杂健康的海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海草床、红树林、珊瑚群落,以及水质优良的河口及写湖区。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冠海马(H.coronatus),它因头冠比较发达而得名。这是一种仅生活在温带水域的海马,在我国最早被记录于上世纪末(《黄渤海鱼类志》),发现于渤海湾,但是近十多年来没有可靠的来源证明他们再次被发现过,这极有可能与渤海海洋污染及过度捕捞密切相关。所以海马的消失,就是在警醒人们海洋环境的恶化。
↑中国唯一一尾采集到的冠海马标本(收藏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我们是首批被列入CITES公约的海洋生物由于海马自然繁殖力很低,对栖息地健康状况要求苛刻,因此在底拖网为首的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破坏等因素的压力之下,海马家族现在正面临着严峻威胁。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所公布的濒危物种名录中,目前已经有14种海马是已知受到威胁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也在年将海马正式列为需要进行严格管制的国际贸易对象——海马也是首批被列入该公约的海洋生物。而中国作为该公约的成员国,也在年颁布了法令,将所有海马都纳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管理范畴,禁止非法捕捞、杀害或买卖野生海马。据可靠消息,新修订的国家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名录已经把海马属所有物种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该名录不久将对外公布。这对于海马保护而言,是一个很强的信号,表明国家政府已经对海马保护有了足够的重视。
↑被虾拖网捕捞到的一尾海马
我们的家族现状堪忧虽然海马早就受到了法律的保护,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而且据国际权威机构ProjectSeahorse的调查研究,在过去十年里,中国海马种群数量已经下降了75–90%,尤其是在南方省份所管辖的海域,海马的非法捕捞问题较为突出,经常可以看到野生捕捞上岸的海马被公然买卖。如果再这样置之不理,用不了多久,可能10年的时间,这群可爱呆萌的鱼类将会从地球上消失。
↑国内某鱼港的野生海马被当公开出售
↑国内某市场里被非法买卖的野生海马
我们的命运掌握在人类的手中保护这些受威胁的海洋生物,最终还是要靠我们人类自己行为和意识的改变。中国的很多家庭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对吃的东西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不能因此就把手伸向濒危野生动物。要知道,我们有13亿多的人口,我们的消费方式和习惯将会对全世界的濒危野生动物产生极大的影响。海马正是由于长期以来被中国人作为滋补品或药材食用而诱导了渔民去捕捞。要知道这种行为带来的恶果就是我们原本可以引以为傲的多样而丰富的海马种群已经很难在我国的近海海域看得到了。许多潜水员只能跑到菲律宾、泰国等地去寻觅他们的踪迹。
讲到这里,我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1)不食用或购买野生海马及其制品;2)减少或避免食用虾蟹以及野生的底栖鱼类(如石斑鱼、比目鱼),因为这些都是用底拖网捕捞的;3)向当地有关单位举报非法捕捞及买卖、食用野生海马的行为(如果是有效的白癜风偏方白殿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