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代著名政治家、诗人。武后神功元年()举进士,任校书郎。唐玄宗先天二()升任右拾遣。后历任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桂州都督、中书侍郎等职。因张说举荐,任集贤院学士。开元二十一年()任宰相,翌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加金紫光禄大夫。他是唐朝著名的贤相,刚直不阿,敢于直谏。曾经预言安禄山将反叛,主张早除祸患,但唐玄宗不听。后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出朝廷。开元二十四年()罢相,自此朝政日渐昏暗,“开元之治”宣告结束。次年贬为荆州长史,不久病逝。
这首诗是张九龄被李林甫诽谤遭贬后,有感而发所作。李林甫是一个口蜜腹剑的人,他善于讨好皇帝,深得玄宗信任。玄宗想重用李林甫,张九龄极力劝谏,直言李林甫将是朝廷的祸患,用之会天下大乱。于是李林甫谗言蛊惑玄宗,最终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在贬谪后,张九龄作了《感遇》诗十二首,都是古体诗。很明显是受了阮籍《咏怀》和陈子昂《感遇》的影响。这些五古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诗就是《感遇》的第一篇。
兰:兰草,菊科植物。其叶子有香气,又称香兰,和今天所说的兰花不同。
葳蕤(wēiruí):形容植物茂盛。
桂华:桂花。
皎洁:光明洁净。
自尔:自然而然。尔,助词,无实义。
佳节:美好的品质。
林栖者:山中的隐士。
闻风:《孟子·尽心》:“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用伯夷、柳下惠高尚节操,为人景仰的典故,赞美兰桂的高风亮节。
美人:古代文学里的“美人”,不一定指美女,女性,也可指贤人、君王、朋友等。
首句“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列出两种具有芳香的植物,兰草和桂树。张九龄是广东韶关人,他的家乡多种植桂树。首句总领全篇,春天兰花生长茂盛,秋天桂树皎洁飘香。“葳蕤”二字点出兰草生机勃勃的旺盛生命力,“皎洁”二字赞美桂花典雅光洁的品格。这里虽然分开写,其实是互文的手法,概指两种植物生长茂盛、品行高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承上启下,贯穿全篇。在首句描写兰桂齐芳、欣欣向荣的景象时,诗人点明了其中蕴含的深意:春风吹拂,兰草茂盛,秋月照耀,桂花皎洁,都是自然之理,都是得了天时地利之缘故,自然而然地欣欣向荣。这里既写了自然规律,也有时势造英雄的感慨。君主贤明,政治开明,能人志士才能像这兰桂一样,施展才华,实现抱负,表达了对时运机遇的期待。
接着由物及人,“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起了转折。“谁知”表明是有些意外,意外的是什么呢?原来山中的那些隐士们,被这兰桂的清香吸引,闻风而来。兰桂也出人意料地,获得了高洁人士的喜爱。其实兰桂飘香,也只是外部环境合适,加上它们的本性使然,并不是要吸引他人注意,更不是为了别人摘取了。
最后顺势点出主题,“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诗人借助植物的自然生长,却无意获得君子的青睐,比喻诗人的自身修养是处于本性,而不是为了取悦他人、博取名声,更不是为了对他人有用,而故意显露自己的才华品格。有趣的是,这一句现在经常用作公园或景区的植物标语,好像是提醒大家爱护植物,不要随意攀折。字面意思是说得通,可是曲解张九龄的原意了。爱护花草诚然值得推崇,但不能仅仅停留在被曲解的“爱护花草”这一层含义了。因为这一句的“草木”才是自己,而“美人”指的是别人。
袖珍国学书系列全套18册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足本弟子规论语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成语接龙成语故事淘宝¥98¥购买已下架春天的香兰茂盛浓密
秋日的桂花明亮皎洁
你看啊,她们是如此地
欣欣向荣、充满生意
自然地散发高尚的品质
谁知山林中的隐士
竟因此为她们着迷
阵阵清风拂过
欢笑在兰桂的香气
草木都有草木自己的本心
不是为了求美人的攀折
君子也有君子的高风亮节
不是为了讨别人的欢喜
张九龄是唐朝一代名相,他辅佐玄宗延续开元之治,政治上功绩卓著。他曾经提前二十年预言安禄山必反,提醒玄宗除掉安禄山,玄宗不听。在他去世之后,玄宗要提拔宰相,总要和张九龄做比较,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张九龄工于诗歌,格调清雅,兴寄深婉。唐朝初年的五言古诗,还延续了六朝绮糜的习气,只有陈子昂和张九龄,直接继承汉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复古之功大矣”。他的近体诗,清新淡雅,开盛唐王、孟诗派的先河。读其诗,想见其为人,真可谓至理名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