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后院的桂树和腊梅鲁迅故里东入口
根据绍兴晚报的报道:
以草木为引,以时间为序
写出鲁迅一生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对樱花这一经典的描写,将樱花深深印在人们的心里。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怀旧》的开篇是从一棵青桐写起的:“吾家门外有青桐一株,高可三十尺,每岁实如繁星。”在《秋夜》这篇名作中,鲁迅写下了著名的句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以这个奇特的句子为现代散文诗立下了一座高标,这里的“枣树”成为语言表达的新模式。
实际上,幼年的鲁迅就已是知识渊博的“小植物学家”,鲁迅从小就知晓花草的栽培方法,还学会将花草分类、定名。他抄录花鸟鱼虫杂书,收集植物种子,嬉闹于百草园中,作笔记小品《莳花杂志》。对植物的爱好和了解,使他后来有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观察领悟能力。作者薛林荣正是以草木为引,以时间为序,写出了鲁迅一生的“草木谱”。
《鲁迅草木谱》共40篇,以鲁迅生平时间线编排内容,叙说不同时期鲁迅与草木有关的文字和文化活动,从草木切入,清晰展示了写作、思考中的鲁迅形象,挖掘了他对植物学的兴趣,勾勒了生活中鲜为人知的鲁迅形象。每篇文章都运用了丰富的文字材料,展现鲁迅对植物学的喜爱,以草木为线索串起鲁迅的生活。如《童年的四季桂和百草园》《小小植物学家》《我想去学生物学》《携带水野栀子回国》《支持三弟研究植物学和生物学》《73种植物标本》《手抄〈南方草木状〉等花木古籍》等,既记有鲁迅对植物的爱好,也记有鲁迅不同时期的生活,各种花草树木与鲁迅生活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鲁迅的世界”。
薛林荣说,鲁迅居必有树,无树不欢,对花草树木饱含深情。童年时,他爱在百草园中嬉玩,从日本回国时,鲁迅随身携带了一株水野栀子,栽种在绍兴老家的庭院中,后又赠给了表弟郦辛农。在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时,鲁迅提倡种树,并带领学生采集标本,为当时中国的自然科学研究做出了示范。鲁迅甚至打算编一部《西湖植物志》,可惜未成。鲁迅还工笔抄录了嵇含的《南方草木状》,不仅熟悉了草木性状,而且见识了岭南佚闻故事、风土人情。在北京绍兴会馆,夏夜钞古碑的鲁迅“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这棵槐树见证了笔名“鲁迅”的诞生,载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典籍,构成了《狂人日记》诞生的地理或生态背景。在八道湾的居所,大叶杨有风就响,淅沥之声仿佛雨下。兄弟失和后,鲁迅搬到西三条胡同,依靠专业的园林店铺云松阁,动手打造园林式庭院。在这里,他亲手在庭院里栽下了两株丁香树。在厦门,鲁迅持续观察着住所门前的黄花。在广州白云楼,他的书桌上放着一盆“水横枝”。在上海,鲁迅在大陆新村门外四尺见方的一块泥土上种了一株桃花……
四季桂、石榴、桑树、大叶杨、水野栀子、青竹、秋葵、杨柳、梧桐、乌桕树、棠棣花……翻开《鲁迅草木谱》,故乡的桂树、乌桕树,八道湾的大叶杨、门前的枣树、墓边的广玉兰都映入人们的眼帘。从童年的四季桂到鲁迅墓前的广玉兰,花草树木成为鲁迅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花草树木
在鲁迅笔下意味深长
今年43岁的薛林荣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学毕业后,他就一直倾心于文学创作和鲁迅研究,至今已出版专著9本。
“我刚参加工作时在市政协工作,那时,人民政协报有个‘朝花夕拾’栏目,我就常常向这个栏目投稿,每周写字,没想到,所投稿件都能发表。那时每篇稿费有元,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激励,所以我就一直写,写了23年。我的稿件以鲁迅为主题,寻找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一系列文章。《鲁迅草木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写有鲁迅的饭局、鲁迅的门牌号、鲁迅的封面等。《鲁迅草木谱》我前后花了10年的时间。”薛林荣说。
《鲁迅草木谱》的视角十分新颖。在这本书中,草木只是一种材料,作者最终探究的是鲁迅内心的世界。
在写《鲁迅草木谱》时,薛林荣深深感悟到,鲁迅非常敬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