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运用瑰丽的想象力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李贺题下的一首诗。全诗语言凝练,格调峭拔流丽,意境宏大瑰丽,别具一格。在该首诗当中,诗人运用了夸张、想象和典故等手法,创造出了一个波诡云谲、迷离瑰丽的弦乐世界,多采用丰富的神话故事来描绘扣人心弦的箜篌乐音,极具浪漫主义气息和艺术感染力,而诗人“诗鬼”的称号也名不虚传,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令人惊艳不已。在该首诗当中,诗人主要运用瑰丽奇特的想象手法,将无形的音乐描写得生动传神,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先看诗题,“李凭”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梨园艺人,尤其擅长弹奏箜篌,在诗题当中也能看出,这首诗主要是为了记录和表现其高超卓绝的技艺。“箜篌”指的是古代的弦乐器,拨弄丝弦能够发出美妙动听的乐音。“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当中,诗人开篇开门见山,描写了李凭弹奏精致的箜篌画面,体现了他高超卓绝的技艺。前一句当中诗人主要点明了箜篌本身制作的精良与华丽,“吴丝蜀桐”指的是吴地之丝,蜀地之桐,即制作箜篌的华贵材料。在天高云淡的深秋时节,李凭调好弦,缓缓拨弄起由吴地之丝、蜀地之桐制造而成的华贵箜篌,箜篌上流泻出动人的乐调。乐声越传越远、越传越高,听到这美妙的乐音,连天空当中漂浮不定的行云都凝聚起来不再流动了。此处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了箜篌乐音的美妙与动人,响遏行云。“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当中,诗人运用了典故的手法,进一步强调了乐音极具艺术感染力,令人动容。“江娥啼竹”出自娥皇女英斑竹泪的典故,传说禹帝南巡时崩于苍梧,随后葬于苍梧山上,禹帝的两位爱妃娥皇、女英闻讯悲痛欲绝,泪水不止,斑斑泪痕落在竹子上,即斑竹泪,也称湘妃竹,而后二妃在湘江之滨投水而死,幻化成了湘水神灵。“素女”指的也是神女。此处诗人运用了神话传说,体现了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在诗人看来,湘水神灵泪湿斑竹,天上的神女有感而发、满面愁容,这都是因为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对仗工整,华美流丽,诗人主要通过比喻和想象的手法描绘美妙婉转的箜篌乐音,极富艺术感染力。“昆山”指的是著名的玉石之地,“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叫声嘹亮悦耳,“芙蓉”和“香兰”指的是花名。李凭弹奏箜篌的乐调十分动听,具备变化之美,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乐声清脆悦耳的时候,仿佛昆山的玉石相击,又像传说中的凤凰鸣叫,响遏行云,而当乐音低回婉转的时候,柔美不已,时而使娇艳的露水芙蓉在哭泣,时而使得美丽的香兰花欢笑不已。“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当中,乐音是如此的清脆悦耳,令人动容,以至于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气息都被消融了,“二十三弦”指的是竖箜篌,箜篌的乐音能够令天上的天帝动人,堪称此曲只因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更进一步凸显出了乐音之美和技艺之高超。“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当中,诗人连续运用了多个神话典故,创造出一幅波诡云谲、迷离恍惚的美妙意境,极尽瑰丽。嘹亮动人的乐音响遏行云,冲上碧霄,直抵女娲当初补过的天阙,乐音是如此的动人心弦,惊天地、泣鬼神,以至于女娲当初补过的天阙再度破漏,天上下起了绵绵的秋雨。恍惚间,李凭仿佛进入了神山当中,连仙山当中的神女也向他请教,鱼儿激动地跃出水面,瘦蛟翩翩起舞。全诗语言凝练优美,意境瑰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mhaimaa.com/hmqh/132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