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唐诗不但是唐朝文学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作为唐诗选集的《唐诗三百首》,是否是最好的唐诗选集,在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毫无疑问,它肯定是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选集。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是清乾隆年间无锡人孙洙(别号蘅塘退士),他的初衷是,“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远胜《千家诗》,显然是得到充分兑现了的。
孙洙的《唐诗三百首》一共选入了唐朝的77位诗人的首作品。
根据他的《自序》我们可知,他之所以不多不少,只选了多首唐诗,跟一句民间谚语有关,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如今已知的存世唐诗,涉及作者多位,作品多达多首。
在这数千名诗人、上万首作品中,选出70多位诗人、余首作品,无异于大海捞针,谈何容易。
再者,文艺的评判优劣,又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见仁见智,众口难调。
因此,孙洙的《唐诗三百首》所达到的水平,所取得的成绩,怎么称赞都不过分。
但是,即使是这样一部公认的优秀选本,也不免有遗珠之憾,比如,选本里没有唐朝李贺的诗,李贺的首诗,一首也没有被收录其中。
李贺,在如今的大多数文史学著作中,差不多跻身于“准二流”行列,虽然和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有差距,或许逊色于孟浩然、刘禹锡、杜牧等,但完全可以和元稹、贾岛、黄庭坚等相比肩。
从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来说,在大唐诗坛高手林立的情形下,李贺的诗歌还是很有“辨识度”的。
李贺虽然在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了,但他诡谲的想象力和呕心沥血的创作态度,使得他在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诗坛名流交相辉映的时代,也能自成一格,别开生面,没有被埋没。
所以,后世很多人为李贺的诗没有入选《唐诗三百首》而抱不平。
我认为,李贺至少有五首诗是有入选资格的:
第一首——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写元和年间在易水一带进行的平叛战争,全诗色彩浓重,气势悲壮,意境苍凉,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战斗画面。
第二首——
《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这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抒发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
诗中,诗人赋予铜人、衰兰、苍天以人的感情;离宫时,铜人携盘独出,潸然泪下,陪伴的只有皓空明月,相送者只有路旁衰兰。
这种悲凉的景象,茫茫苍天若有情,也将为之唏嘘不已,感伤衰老。
“天若有情天亦老”,诗人发出感叹,亦无可奈何。
第三首——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是一首细致描写音乐的上乘之作,与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齐名。
诗人在着意刻画乐师李凭的高超弹奏技巧时,善于选择、运用生动的比喻和传说典故,把难以捉摸的音乐感受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构成了美妙神奇的意境。
第四首——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诗堪称李贺五言绝句的代表作,通过咏马来表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以及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
第五首——
《南园十三首·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的这首边塞诗,既有忠心耿耿的报国之志,又有建功立业的豪情壮举,两者完美结合,构成了诗中恢宏壮烈的阳刚之美。
后世将李贺称为诗鬼,他就像流星一样,划过唐代诗人的璀璨星空,丰富了伟大的唐诗。
那么,你认为李贺哪五首诗最经典呢?
苏轼最超脱的一首词,初读不知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温庭筠也有一首《侠客行》,短短六句,极具神韵,比之李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