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录折桂与婚姻从罗隐的诗看唐代科

唐朝末年,裴筠与罗隐等一批士子同考进士。开考前,裴筠与萧楚公的女儿订婚。开考后,裴筠果然中了进士。落地的罗隐当即写了一首诗讽刺此事,其中两句写道:

细看月轮还有意,

信知青桂近嫦娥。

字面意思是说:晚上我抬头仔细看了看圆月,终于相信嫦娥距离桂树很近。

传说月亮里除了有嫦娥,还有一棵桂树。而唐代以来,将中进士比喻为折桂。

于是,这两句诗的实际意思就转变为:我看那代表团圆的月亮真的很有情意,中进士这件事与高门大户的婚配关系很近哦。

唐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虽然对人才的公平选拔具有全球性的破天荒的意义,但是一开始的操作上容易使公平打折,比如考官是公开的,且话语权很大。因此唐朝的考生们纷纷到考官或者对考官有重大影响的贵戚那里拜访,奉上自己的文章,比如诗歌、传奇等,称为“行卷”。平心而论,送行卷其实未尝不是合理,毕竟科举考的是文章才华,请考官看一下自己的文章,可以有效规避临场失误,造成的与实际水平不副,以致遗漏人才。

然而,心术不正者则会走其他的方式,比如婚配——直接娶考官的女儿,看考官选不选女婿作进士。不过能直接操作这种婚姻的,一般也不是普通家族。文中的裴家自六朝至隋唐都是士族的身份,而萧家在南北朝建立了南齐和南梁,又与隋朝和唐朝的皇室有联姻关系,也是响当当的士族。这些士族通过影响科举,同样可以在科举的唐朝获得出仕的优先权,使得科举的公平性受到影响。

六朝的士族终结,最终还是靠黄巢起义,入长安将其一网打尽后,才算完成。

罗隐不是士族,而是出生在距离长安十万八千里的新城(今杭州富阳)。虽然风景犹如仙境(今天也如此),但深处山林,又不是士族聚居地,所以连同不远的杭州,中进士的人都很少。

罗隐本名叫罗横,大概寓有纵横天下的意味。他一生十次进京赶考,却始终落地,史称其“十上不第”,于是自我解嘲式地改名罗隐,寓意自己命中注定隐于江湖。不过唐末的乱世终于没有让他隐居多久,随着王朝的分崩离析,地方割据势力坐大,控制江浙的钱塘王钱镠奠定了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的基业。为了基业的延续,钱镠礼贤下士,本就是江浙土著的罗隐获得重用,直到去世。此时唐朝已经灭亡。

“折桂”一词之所以可以用来比喻中进士,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西晋的典故。

晋武帝司马炎有一次问大臣郤诜:“你将自己比作什么呢?”郤诜说:“我是在通过策论选拔人才时,得的第一,好比桂树林中的一根枝,昆仑山上的一片玉。”

从此,桂树枝可用来比喻选拔出的一流人才。

另一个则与科举制有关。唐代考进士按惯例都在秋天举行,放榜前后,正是长安桂花飘香的时节,于是就用上面西晋的典故来比拟考中进士者。

从而有了把科举及第比喻为“折桂”的辞藻。科举废除后,又转而表示获胜者或冠军。

#罗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mhaimaa.com/hmqd/120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