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曾写过一首关于桂花的诗,诗名叫《送崔十二游天竺寺》,其内容是:
还闻天竺寺,梦想怀东越。
每年海树霜,桂子落秋月。
送君游此地,已属流芳歇。
待我来岁行,相随浮溟渤。
翻译成白话意思就是:听闻天竺寺很有名气,让我想起东越这个地方。
每年秋天的时候,海边的树木就挂上了霜,而月宫的桂子就会落到寺中。
你如今去那里,已经是花落的时候。
我准备明年去那里一趟,到时候我们一起去渡海观赏。
李白这首诗中所写的桂花,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历史呢?
桂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桂花味香浓郁,堪称一绝。特别是在中秋时候,明月当空,把酒赏桂,十分的惬意温馨。
桂花是香满天下,象征着美好、吉祥、高雅、荣誉。同时还象征着友谊、贞洁。
“桂”与“贵”音同,所以桂花还象征着富贵。
在古时候,在庭院中种植两棵桂花树,是为“两桂当庭”、“双桂留芳”的之意。
若把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四种名花一起种在庭院前,取玉、堂、富、贵之意。
桂花的名字有很多,比如仙树、桂树、花中月老、岩桂等等,除了这些,还有其他的一些是根据其外形、气质、味香等取名的。
比如,
为什么叫桂花呢?
是因为其叶子像圭,取谐音,所以称“桂”。
其纹理如犀,又叫木犀。
因桂花高尚洁雅,所以又称为“仙友”。
因为桂花香味浓郁飘远,所以被称为“九里香”。
桂花常年枝叶茂盛,不畏严寒,亦不惧酷热,其花香浓而不露,艳而不娇,可谓是高尚洁雅。
作为名花的桂花,自古以来受到了文人墨客的青睐和赞誉。
在我国,有关桂花的栽培历史,至少在两千五百年之上。
中国桂花树栽培历史达年以上。
因为在《山海经·南山经》中记载的就有“招摇之山多桂”之句。
在《山海经·西山经》中又记载的有“皋涂之山多桂木”之句。
根据《西京杂记》中的记载,在汉朝的时候,汉武帝就在上林苑广种奇花异树,其中就有桂花。
从唐朝开始,桂花被广泛栽培于宫廷园林、或者是贵族私家庭园中。
而民间栽培桂树则是开始于宋朝,到明朝时,民间栽培桂树的规模得到空前的发展。
说到桂花,自然会想到中秋赏月赏桂,当抬头看到天空的月亮,是否会想到月宫中的嫦娥仙子和月兔,又是否会想到吴刚伐桂的传说故事。
吴刚伐桂虽然是我国的传说故事,但关于这个故事的内容,却有多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因吴刚之妻与炎帝之孙伯陵私通,吴刚盛怒之下就杀了伯陵,伯陵被杀,作为太阳神的炎帝非常气愤,于是就让吴刚到月宫去砍伐不死之树,也就是桂树。
这棵桂花树之所以称为不死之树,自然有他的神奇之处,其不管如果的砍,就会马上愈合。吴刚每砍一斧,斧子砍下的枝叶就会长回树上,所以吴刚一直没能砍倒月桂树。
而吴刚之妻由于心中愧疚,就让三个儿子分别变成蟾蜍、兔和蛇,到月宫中区陪伴吴刚。
第二种说法是,吴刚和嫦娥本来都是天庭上的神仙,他们的关系也很好,并常常相约。然而吴刚常常因为约会而疏于自己的工作。玉皇知道后大怒,于是就罚吴刚到月宫中去砍桂树。
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吴刚怎么砍也砍不完月宫中的树。
当然还有其他的几种说法,就不一一说了,毕竟虽然不同,但大致意思就是吴刚去月宫砍桂花树,却永远砍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