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雁荡灵峰到南閣,一路美景目不暇接温州

北京中科医院坑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

去年,一直有个词萦绕在我脑海:“乐清”。

当然,乐清首先是个地名,但是乐清的原始含义在哪里呢?

灵峰凝碧潭上果盒桥的演奏。

如传说,东周太子王子晋于雁荡山仙桥吹箫骑鹤羽化登仙,凡人王子晋从此成为仙人王子晋,因而有箫台清音之说,箫台清音,乐音清扬,此境也就简称乐清。

王子晋登仙的仙桥长什么样呢?如下图:

仙桥为天然石桥,在山顶,当天因为雨雾,没能上去。但是,我曾经在灵峰景区的东瑶台及西瑶台上举办了一场箫会,当日也是雨雾天,却自觉天时地利,这地方与雨雾,与箫音,是可以很自然融为一体的。

灵峰东西瑶台上的演奏。

灵峰入口外,浣洗衣物的妇女,溪水清澈。

01

冬日观音洞

许多人游灵峰,是奔着夫妻峰去的。当然,在雁荡山诸景区中,我最喜欢的也是灵峰,只是灵峰之于我,太过熟门熟路,去得多了,也难免没有初来乍到的那种悸动。唯有一次,因为有事要一整天一整夜呆在灵峰夫妻峰底下的花坛边,得以时不时抬头看看顶上的夫妻峰。那一天,我第一次真正见识了夫妻峰日景夜景完全不同的神奇。

白天的合掌峰,怎么看都不像一男一女,只是如手掌闭合般。夜幕降临,却突然变换形状,越来越像一对男女相依。亲眼见识了灵峰夜景的美妙。

灵峰之于我,最初以至于如今百看不厌的,是凝碧潭。凝碧潭就在灵峰入口不远处,灵峰山林深处的清澈溪涧汇入潭水,确实如凝碧一般,其上为果盒桥,是一座弯曲的古老石桥,桥上为果盒亭,合称“果盒三景”。

不论什么天气,什么季节,到得果盒桥,都是美的。

凝碧潭入内,直至合掌峰山脚,望合掌峰的“手掌”闭合接缝处,隐约的烟火处,就是观音洞。

观音洞始建于唐朝,可算是雁荡山最初的额盛景之一。冬日的夫妻峰,峰顶日常结冰,至午后融水。冬日下午沿着石阶级级上行,观音洞一线天峰顶冰柱融化的冰水,像瀑布的雨丝一样顺着风飘到层层石阶的小路上来。

石壁上有一些摩崖石刻,当然一般的水平是不敢乱凿字的,所以历代留下来的这些墨迹,功力都非凡。

看似高不可攀的观音洞最高层石阶,其实去除了烦心杂念,只是一味去行走,反而非常轻松,很快就到了顶。这里是一个平坦的石洞大堂,四周的石壁正好凹成一个天然的拱顶,置身其中非常有安全感。站在最高层的石洞口往外眺望,是灵峰处处耸立的陡峰,就是修仙小说里面的那种胜境。

从观音洞中往外望。

转身往里走,右边的石壁旁,水滴或大或小,沿着石壁一直滴挂下来,底下的潭水,就名洗心泉。清风徐来,水波略兴。

洗心泉就位于顶层塑像右侧。

观音洞下来,绕过白云庵,就到了紫竹林道观,一年四季,不管怎样天气,到了这里,几乎就都没有什么熙攘的游人了。循着山路一直上行,是一两处古洞。登高回望灵峰,丛林密布,露出的还是合掌峰的顶,因为山路高处离人间烟火处甚远,底下的一片灵峰景观遮蔽了最低处的现代繁华,马上凸显出了悠远的古意。

02

夏日桐花盛

雁荡山的5月中旬至月末,最美的一带还是在灵峰。此季的灵峰,处处桐花飘如雪。

凝碧潭上飘满白色的落花,附近的吾同阁更是白花遍野。“吾同阁”,取的便是桐花树的谐音。初夏时分,幽室生凉,可闻鸟语。时有风吹过,窗外阵阵桐花雨。

再往里走,沿着清澈的溪流往上游的真济寺一带走,沿岸都是桐树,溪面覆满白花,浅潭处,则如花冢。

03

三、秋日,从真济寺到南閣

这里,先说一下登山者的我本人。

我通常是要负重登山的,背包里的相机、水、干粮、户外刀具等基础物资自不必说。因为个人的癖好,还必须带上一套茶具和一个上好的耳机。在整个雁荡山山行的过程中,音乐之于我,是非常不可缺的,其中一直萦绕于耳际的,是这一首《Canon》。以至于直到如今,每每念起山行,脑海中便自觉有《Canon》的音乐响起。

年以前,我用着非常好的AKG顶级耳机,在只身行走雁荡山的整个前半程,它都和我不离不弃,直至从灵峰的真济寺到南閣的这段古道中,大概是停下来歇脚就餐的时候,我不知不觉地失去了它,直到回程,才想起来。但是苍茫大山,已经不可能再找到了。

以下回到正题。我们从凝碧潭上的果盒桥边进入灵峰,之后是夫妻峰、观音洞。

夫妻峰旁,有庵堂白云庵,再里走还有紫竹林的紫竹观,女道士修行之所。

如此行来,你会发现,灵峰的气质,还是偏女性的温婉的。凝碧潭及果盒桥是柔美的,夫妻峰是柔情的,而周边的白云庵及紫竹观,更多聚居着世外女性。

灵峰紫竹林,静谧悠远。

夫妻峰下的大广场,往右沿着溪边一直往里走,有大片的石斛种植基地,走到尽头,就是真济寺。

真济寺最出名的是桂花林,老桂树都是当年孙中山之子孙科手植,保留下来的老树树龄至今已逾80载。秋日到达真际寺,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浓郁桂花香气之旅。

真济寺的林场宿舍墙外,邂逅一朵牵牛花。

再沿溪行,从右道上山,便是去往南閣的古道,当地村民称作马家岭。

南閣牌楼群。

仙溪南閣坐落于雁荡山北麓,因南阁牌楼群和明代诤臣章纶故居而知名。

从真济寺溪旁的小路登上马家岭,人迹罕至,这里甚至连手机信号都没有。但是山路并不难行,因为道旁不时有山泉涌出,也不愁缺水。

去往南閣的古道一路上行,见到的山峰与雁荡山主脉一脉相承,既婉约又陡直峻峭,全被植被覆盖。偶闻鸟语,偶闻溪涧流水潺潺。

只是寂静,几乎是天地苍茫唯我独行的寂静。

行到山顶三岔口,从右道下山,不一会儿,整个南閣便显露在山脚,视野无比开阔。

到这里,心情就完全不一样了。就像是在原始森林里突然来到了烟火之地,那种心灵冲击的体验,是在旅途中很难得的。

全程穿越大约两个多小时,下到山脚,就是南閣。

南閣是仙溪难得的一个村落,它躲在雁荡深山一角,内里却藏龙卧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从村口纵深整齐排列至村尾的牌楼群,高悬的红匾上分别写着斗大的楷体金字:“世进士”“恩光”“方伯”“尚书”“会魁”等。

有此规模,主要是明朝时这里出过一个大名人章纶。章纶,明正统四年中进士,官至礼部侍郎,以清正廉洁知名。从明至清,村里还出了不少官宦名流。我曾随同村里一名老者去了几家古屋。其中一间为清朝一武举人的老宅子,意外的是在宅子西厢的木墙上发现了陆润庠的亲笔题字。

南閣的一幢古屋一角。

陆润庠(~):字凤石,号云洒、固叟,元和(今江苏苏州)人。同治十三年()状元,历任国子监祭酒、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其书法清华朗润,意近欧、虞。

如今住在这西厢一隅的是一对老夫妇,一时竟不知屋子的电灯开关在哪儿。就着昏暗的自然光看这题字,笔力自然非同小可。陆润庠当时来此为主人家祝寿,兴之所至,写下了这幅字。

如今这墙上的字和木墙本身都已看出破损来,且无人去留意保护。村里许多古迹也是如此,让人看了惊叹其中的不凡,也让人惋惜如今的凋零。

卿仑文/摄(主体图文来自《雁来雁往四时风物》)

01:48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mhaimaa.com/hmqd/116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