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对广东来说,
“莎莉嘉”只是个开胃菜,
接下来的大boss海马,
才是真正的考验!
今年9到10月的台风登陆点,大广东躲过了“莫兰蒂”,躲过了“鲇鱼”,躲过了“艾利”,躲过了“莎莉嘉”(但仍然受到严重风雨影响),至于能不能躲过这次的“海马”……答案是:很悬!
先来张海马的高清自拍照!↓↓↓
再来张黑白艺术照↓↓↓
“海马”在广阔的洋面伙食挺好,吃得白白胖胖,肚脐眼(台风眼)又圆又清晰,这说明“海马”的结构很完整,很紧实,强度很强!19日02时“海马”已至鼎盛,达到超强台风级(台风强度最高级别),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7级以上,达到68米/秒(与严重摧残厦门的“莫兰蒂”鼎盛时强度相当)。
再来张多彩艺术照↓↓↓
这结构,简直符合小编心中对于一个台风完美的定义!
(然而美丽中透露着凶残)
也许是上个月台湾、福建经历的台风太多了,这次副高表现异常顽强,奋不顾身的挡在前面,尽管海马很强壮但也不敢直对,只能西行绕行。就目前来看,副高大大很有留海马在广东登陆的意思。
目前各大机构预报的“海马”路径基本上都是直奔广东,至于西偏一点在珠江口,还是东偏一点在粤闽交界?这得看副高大大的意思,副高越强,路径越偏西,然而无论偏东或偏西,都将严重影响大广东!
目前的节奏是:
20日上午,以强台风级别进入南海东北部海面;
21日,靠近广东省中东部海面,较大可能正面袭击我省,广东省将有大暴雨和11级~13级大风。
另外,受“海马”影响,20日起南海东北部海面、巴士海峡有10级~12级大风,其中“海马”中心经过的附近海域旋转风13级~14级,台湾海峡和我省东部海面风力逐渐加大到8级~10级,随着“海马”的接近,上述海面的风力还将继续加大。
台风动态:
19日08时,台风“海马”(超强台风级别)中心位于距离汕尾东偏南方向约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北纬16.1度、东经.0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7级以上(65米/秒,约公里/小时),中心最低气压为百帕。
预计“海马”将快速(25到30公里时速)向西偏北方向移动,19日穿过或擦过吕宋岛北部后,强度减弱为强台风,20日上午移入南海东北部海面;21日将靠近我省中东部海面,较大可能正面袭击广东,并造成严重风雨影响。
另外,“莎莉嘉”已于18日20时减弱为强热带风暴级别,19日00时移入北部湾。预计,“莎莉嘉”将以10到15公里的时速向北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19日中午前后在中越交界附近沿海再次登陆。“莎莉嘉”远离,对广东省影响逐渐减弱。
未来几天天气预报:
19日,粤西、珠江三角洲和韶关、清远有大雨到暴雨,雷州半岛有6级~8级大风,其余市县有阵雨局部大雨。
20日,粤东市县多云转中雨,其余市县阵雨转多云。
21日-22日,粤东、珠江三角洲有暴雨到大暴雨,部分市县有特大暴雨,河源和韶关有暴雨局部大暴雨,其余市县有中雨局部大雨。
23日起,我省雨势减弱。
简而言之,海马具有强度强(19日08时超强台风级)、移速快(25到30公里时速)、范围广(看自拍图!)的特点,因此对于我省来说,防“马”之心不可松!
超强台风“海马”的一些特点
葵花-8号卫星19日02时20分监测到的22号超强台风“海马”及减弱后进入到北部湾的21号台风“莎莉嘉”
1、各方法对于“海马”后期路径基本稳定,可能影响我国华南、华东多省市。以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集合预报为代表的集合预报系统对于“海马”未来5天的移动路径发散度较小,预示着“海马”未来路径不确定因素逐渐减小。各机构也都纷纷预计“海马”将于10月20日上午登陆或擦过菲律宾北部吕宋半岛进入我国南海北部,并极有可能于21日下午到夜间在我国珠江口到闽粤交界沿海一带登陆,登陆时的强度可能达到台风级。登陆后的“海马”将逐渐转向向东北方向移动,将可能先后影响广东、福建、江西、浙江、上海等省市。
NCEP集合预报18日20时(北京时)对22号超强台风“海马”和21号强台风“莎莉嘉”后期路径预报。
日本东京区域台风中心18日23时预报的“海马”未来5天路径概率预报图。
台湾地区气象部门18日20时制作的“海马”未来5天路径概率预报
2、“海马”具备挑战“莫兰蒂”创下的70米/秒的今年风王记录的条件。中央气象台19日02时对22号超强台风“海马”的定强是68米/秒(2分钟平均风,风力17级以上);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18日20时对“海马”的定强是节(1分钟平均风,约70米/秒),他们认为“海马”在未来12小时内还将有所加强,最强可能达到节(约72米/秒);日本东京区域台风中心18日23时对“海马”的定强是55米/秒(10分钟平均风),日本人也认为“海马”在接近菲律宾之前还将继续加强到60米/秒。也就是说官方机构基本认为“海马”还有可能略有加强。
“海马”移动路径上的海洋热容量条件--靠近菲律宾前将持续维持-KJ/cm2的高热容量海域。
9月14日02时超强台风“莫兰蒂”刚从70米/秒的风速降为68米/秒时的海洋热容量,可以明显看出在“莫兰蒂”达到70米/秒巅峰强度期间海洋热容量也达到了-KJ/cm2
如果对比分析当前“海马”所处海域和“莫兰蒂”靠近台湾前达到巅峰强度时的海洋热容量,这两个时期的海洋条件相差很小。影响“海马”能否撼动“莫兰蒂”今年风王地位的因素将很可能会是菲律宾的地形,由于“海马”的个头目前仍属于中大型台风,它的外围可能会过早的遭受菲律宾地形的摩擦,这一点个头稍小的“莫兰蒂”可能稍占优势。反而季节的差异不会是阻碍“海马”强度的增强的主要因素,当年年第30号超强台风“海燕”在11月初还能在菲律宾以东洋面增强到75米/秒的恐怖强度。
当前海马与年超强台风“海燕”巅峰强度的对比。
可以说“海马”具备了挑战“莫兰蒂”今年风王的地位的条件,但是要达到年“海燕”的强度应该不大可能!
“海马”对我国影响的展望
1、“海马”登陆在我国珠江口到闽粤交界一带登陆时的强度可能达到台风级(风力12-13级);
2、“海马”登陆后将很可能与冷空气结合给广东、福建、江西、浙江、上海等地带来较为明显的风雨影响。
“莎莉嘉”过后,海南受灾情况汇总
18日上午9时50分,今年第21号台风“莎莉嘉”在海南万宁市和乐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导致万宁、陵水多地出现停电现象。
琼海受灾情况:根据气象部门数据,琼海市最大风力出现在潭门镇,风力达12级,其余乡镇普遍11-12级。受其影响,琼海市灾情严重。截至18日14时,琼海全市受灾人口945人,受淹村庄28个,全市房屋倒塌67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其中农作物(在田作物)受灾面积9.18万亩,农业经济损失6.26亿元;镇村公路中断57条,全市50%供电中断,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
文昌受灾情况:受今年第21号台风“莎莉嘉”的影响,文昌市出现明显风雨天气。从海南省文昌市三防指挥部了解到,截至18日15:00时,全市20个镇(场)不同程度受灾,据初步统计,全市直接经济损失约10亿元,主要是农业损失比较大。
台风期间,水产养殖需注意哪些问题?
台风给水产养殖带来的严重危害表现在:狂风暴雨使部分养殖塘埂损坏倒塌,鱼虾蟹逃逸;使鱼类碰撞、擦伤、继发细菌性溃疡病等病害;使池塘养殖环境发生突变,如pH值急剧下降。台风暴雨后养殖塘水质已经不适宜于池内虾、蟹等的正常生长,环境突变使池塘原有生态平衡(特别是微生态平衡)打破,细菌等病原生物以及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大量产生,鱼虾蟹产生应激反应,疾病易暴发和流行。为此要求广大水产养殖生产单位和个人,应加强台风、暴雨前后的水产养殖管理,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建议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一、抓紧对养殖设施进行全面检查
台风前务必要对养殖设施作一次全面检查,特别要注意防风、防雨和用电安全,台风期间要安排专人负责,加强值班,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有效保护好养殖设施。
二、加固或转移养殖设施
为减少可能出现的狂风、巨浪、风暴潮三碰头对网箱养殖业的损害,养殖户应及时加固网箱养殖设施,或将养殖设备转移至相对安全水域。鱼塘内达到可上市规格的养殖水产品,要及时收捕,以减少可能带来的损失;危险养殖地带的人员必须及时、全部转移到安全区域。
三、池塘养殖应谨防缺氧
台风暴雨期间,池塘水体的溶解氧因为池水上下层对流,阳光少,光合作用差,极易导致池底溶解氧不足,同时,水温、pH值也会降低。而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偏低,会导致池底的有机质无法正常进行氧化分解,从而产生更多的氨态氮与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对养殖品种产生伤害,极易导致病害的发生。因此,养殖户在台风期间,需特别留意池水溶解氧的变化,特别是池底溶解氧不足的时候,应增加增氧时间。必要时,在晚上8点钟左右,投放一些增氧剂。这不仅可以增加池塘底部的溶解氧,而且还可改善池底环境,防止养殖品种出现浮头等情况。同时建议在台风暴雨前后,往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C、免疫多糖等营养类物质,以增强养殖品种的抗应激能力。对pH值在8.5以内的池塘,可泼洒生石灰,平均水深在1.5米~2.0米的池塘,每亩用生石灰10kg,化浆水后全池泼洒,以调节养殖水体的pH值。对水质变清的池塘,池塘中可投放生物菌肥、复合肥料等,以保持池塘有足够的肥度及藻相和菌相的平衡。对水质过浓,池底有机质含量过多的池塘,建议使用微生态制剂、底质改良剂等,以改良池塘水质和池塘底部的生态环境。但在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同时,必须开动增氧机,避免缺氧。
四、网箱养殖应降低鱼类应激反应
台风暴雨期间,网箱养殖鱼类会产生极大的应激反应,加之网箱活动空间狭小,鱼体表面极易擦伤。同时,水流的影响,使得养殖鱼类能量消耗增大,抵抗力下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烂皮烂尾现象,诱发细菌性、寄生虫等疾病的发生。因此,养殖户在台风过后,应尽量采用低刺激消毒剂,如活性碘、水产用二溴海因或高锰酸钾泼洒等对鱼体消毒,可有效地防止鱼体因擦伤所引起的体表溃疡、烂皮烂尾等继发性疾病。如果情况严重,对摩擦、堆挤受伤的鱼进行药浴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将受伤的鱼集中捞到一个网箱或大桶中,以土霉素25g/m3的剂量,浸洗30分钟左右;后以5g~7.5g/kg鱼体重的剂量拌饵投喂,每日1次,连续5天~7天。同时,在投喂新鲜饲料的过程中,适量添加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C、矿物质以及活性物质等营养物质,增强鱼体的抵抗能力,内服抗菌素、大蒜素等药物进行必要的预防。及时清理受灾网箱,对存留在网箱底部的污染物和死鱼要及时捞出,并按网箱登记死亡鱼的数量、重量,以便过后补放苗种
五、灾后抓紧补放苗种,争取受灾不减产
台风过后,应及时收捕并调整养殖密度。对受淹发生逃逸的养殖池塘,台风过后要第一时间进行围网处理,并根据养殖品种的逃逸情况,及时估算存塘(箱)数量调整养殖密度,合理选择补放品种,确定增补数量,做到放养的苗种既能利用水体的有效空间,又能使损失减少到最低。对全淹、全逃池塘,要迅速整理池塘,消毒水体,开展重新放养工作。
六、切实做好灾后水产养殖疫病防控工作
台风前后养殖环境因子变化大、加上流急浪大、鱼虾体极易受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要进行及时预防和治疗。
一是要全面消毒,做好鱼病治疗。根据水质情况,选择生石灰(8~10公斤/亩)、二溴海因(0.2mg/L)、二氧化氯(0.2mg/L)、碘制剂(0.3~0.5mg/L)等全池泼洒消毒;
二是要强化投饲管理,提高鱼体免疫力。台风过后水产养殖种类的体质较差,必须投喂优质新鲜饲料,每公斤配合饲料可添加维生素C1.5~3g、免疫多糖2~4g、大蒜素2~4g,以增强鱼体的抗病能力;
三是要及时处理死鱼,防止疫病爆发。台风过后,应及时捞除死鱼、死蟹、死虾等,迅速进行无害化处理,切忌将死鱼随便乱扔。无害化处理方式有:深埋死鱼、集中高浓度消毒剂处理、集中高温处理(含焚烧)等。其中以生石灰、漂白粉等消毒处理后再深埋1米以上最为有效。此外,还应强化渔业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的意识,坚持对打捞死鱼的工具、器皿、人员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疫病暴发。
四是要加强疫病测报,监测渔业生产。要提高灾后疫病防治意识,加大疫病监测力度,及时发现疫情或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并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转载声明本文综合自广东天气、中国气象爱好者、中国天气网、台风监测、三亚门户网、中国天气网、万宁文化、琼海视窗等网站,转载请注明出处!
广告征稿
zhngg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