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陈跃进谭瑞明米翠珍谭亚蕊
在非典、埃博拉、手足口、禽流感等重大疫情防治第一线,长期与肝病、艾滋病、结核病、狂犬病等各种流行性传染性疾病患者“零距离”,没有一颗强大的心是不行的;给那些连家属都唯恐避之不及的高危传染病患者清洁疮口、翻身、吸痰、输液……没有仁爱之心是不可能做到的;在传染病房一呆就是十几年,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责任心是做不到的……而她,一个弱女子,却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让人敬佩、让人感动。
“与狼共舞”的“女汉子”
年,张利珍从衡阳医学院高护专业毕业,来医院当上了一名“白衣天使”,她先后在心胸外科、肾内科、手术室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年,因工作需要,张利珍被调入感染病中心,年担任感染科护理秘书,年又挑起了感染中心感染区护士长的重担。
别看张利珍小巧玲珑,干起工作来却一点也不含糊,她快人快语,雷厉风行,是个地道的“女汉子”。感染病中心收治的大多是肝病、艾滋病、结核病、狂犬病等各种流行性传染疾病患者,有的病人连家属都不敢陪,避而远之。爆发性的传染病,以及艾滋病之类的烈性传染病被视为洪水猛兽,张利珍却成年累月“与狼共舞”,一干就是13年。在近20年的护理生涯中,她参加了无数次重大疫情的防治,非典、埃博拉、手足口、禽流感……作为承担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任务科室的护理负责人,她始终都战斗在临床第一线,随叫随到,哪怕是节假日,从不例外。
“非典型性肺炎”爆发那一年,张利珍在隔离病房一呆就是几个月。年手足口病大爆发期间,她冷静部署,周到筹划,从增加床位、患者调配、到护士班次调整等有条不紊。面对大量的小儿患者、医院不同科室临时调来的护士“杂牌军”,穿刺技术及小儿病情观察成了严重的考验。为确保患儿安全,她天天泡在病房:患儿观察巡视、疑难静脉穿刺、护士培训、督导检查……,唯恐有半点疏漏,常常加班到深夜,吃住在病房。
年春节前夕,张利珍准备回家陪陪父母,因为连续春节值班,她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年没跟家人一起过年了,襁褓中的女儿已成长为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年夜饭却没有母亲的味道。就在她准备回溆浦老家过年时,科室来了一名禽流感疑似病人。疫情就是命令!张利珍立即放弃了休息的打算,不顾女儿期盼的目光,毅然决然的带领科室成员投入了新的战斗。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厚厚的口罩,24小时轮流守护在感染病区,严格督促大家执行消毒隔离,护理疑似病人的吃喝拉撒……一个班下来衣服全都被汗水浸透了。母亲听说她又不能回家过年,又失望又担心,焦急地打电话询问,女儿也天天问她什么时候回来。听到母亲和女儿的询问,她心里非常愧疚,一边强忍住泪水,一边安慰母亲和女儿。五天后,疫情解除了,年也过完了。回到家里,她愧疚地对母亲说:“对不起,明年我一定回家过年。”可是,这句话母亲已听了不知好多遍了,总是理解的摇摇头又点点头。
患者的“知心大姐”
到传染病房之初,张利珍也害怕。在这里,那些再普通不过的打针、发药、吸痰,都有可能成为最危险的事。家人更是为她担心,常常问她能不能换个岗位。张利珍想,“自成为医学生那天起,我们就曾宣誓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谁不怕被感染呢?但危险的事也得有人干呀,大家都不干谁干呢?”于是,她说服家人,一头扎进了病房里。
接触了传染病患者后,张利珍的恻隐之心深深被打动了。传染病患者不仅自己要蒙受疾病折磨之苦,更痛苦的是成了对周围人群造成威胁的传染源,所以他们往往被嫌弃,被排斥,心理上有深深的自卑和恐惧,不少人因心身的双重折磨痛不欲生,自暴自弃。为了避免疾病的传染和蔓延,一般患传染性疾病的患者都要实行隔离治疗。而一旦隔离,患者的某些正常社交与活动空间就被限制和剥夺了,这必然又会引起患者心理上更剧烈的变化。
张利珍告诉记者,“送到这里的病人,我们就是他们最亲近的人了,我们不仅要治好他们身体的病,还要治他们的心病”。为了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也为了患者早日康复,她跟患者交心,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多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常年奋战在抢救生命的第一线,以高度的责任心、娴熟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和感同身受的爱心,使无数传染病患者重获新生,重拾幸福生活。
有一次,医院转来一名全身已溃烂、渗血的艾滋病患者。因自感病情严重,患者非常绝望,打算放弃治疗,回家等死。张利珍知道,艾滋病人的血液、体液都是传染源,护理这种病人要冒很大的风险。然而,当她看到那张年轻却绝望的脸,内心不禁一阵震颤,“他还那么年轻,我应该帮他”,她在心里说。于是,她一边帮患者擦洗溃烂的伤口,一边开导他,艾滋病可防可治,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可怕。在张利珍的精心护理下和关怀下,患者终于树立战胜病魔的勇气,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出院后,他还跟妻子一起做了小本生意,现在情况良好。每次他来院复查,都要来看看张利珍,他说,“是张大姐救了我”。
张利珍告诉记者,严重传染病患者,十有八九同时又是贫困者。许多人贫病交加,不仅饱受社会歧视,甚至被亲人抛弃。而对他们不放弃、不抛弃的往往只有传染病房的医务人员。
年4月上旬的一天,科室收治了一名没有家属,没有钱,且连姓名都不知道的艾滋病患者。患者又脏又臭,且病情危重,一直昏迷不醒。张利珍不嫌脏,给患者换衣服,做口腔护理,擦洗身子……当她做完护理后,却终于忍不住吐了……患者住院45天,她及她率领的团队每天给他翻身、擦澡、按摩、喂饭,为他买牛奶补充营养。有人不理解,说他的病那么重,又没有钱,也没有家属,你那么悉心照顾他有必要吗?张利珍说,“病人不分贵贱,作为医务人员,我们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病人”。
年下半年,一个60多岁的肺结核病人突然大咳血。肺结核病人大咳血时传染性最强,其家人见了吓得躲到一边去了。为了防止血块堵塞患者的气管,张利珍不顾自己的安危,给患者吸痰、抠痰、止血治疗,有时避之不及溅得她满身是血。就这样,张利珍从清早一直守护到中午,当患者终于止住了血后,她一下瘫坐在椅子上。
姐妹心目中的“工作狂”
护理这个职业普通、琐碎、辛劳,感染科的护士更要冒工作中被感染的风险,而且工作压力更大。13年来,张利珍一心扑在工作上,经常加班,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当了护士长后,担子更重了,她早上7:30到科室,常常要忙到天黑才能回家。节假日一般是护士长的休息时间,但为了照顾更多的护士休息、与家人团聚,病房里总能看到她的身影,碰到紧急情况,医院也是常事。
感染科病种多而且复杂,这就要求护士要有良好的业务技能。多年来,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张利珍从没放松学习。她调到感染科后,积极参加和组织科室新开展的人工肝治疗,模式从单一血浆置换到现在的血液滤过,血液透析及各种串联模式,治疗范围从单一的重症肝炎扩展到多器官功能衰竭,高危孕产妇等多种疾病的救治。如今她顺利通过省副高职称的考评成为一名副主任护师。
年卫生部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优护工程”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护理工作的改革使破冰前行的医改工作显现成效,通过服务的改善,管理的加强使群众从医改中受益。张利珍和科医院创省级“医院”的活动中。为提高服务质量,她根据护理部及科内工作特点,制订了病房管理的具体计划并组织实施,从抓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的转变入手抓质量,认真听取病人的意见,组织护理人员研究并改进病房管理工作。有一次,科室收治了一位脾气暴躁的老年患者,对医生、护士的治疗及护理极其挑剔,医护人员都不敢给其诊治。张利珍见状,一有空就去跟老人拉家常,并亲自为其输液、服药,做护理。通过她一次次耐心的劝解,老人最终被感动了,几天后就配合了治疗。老人的子女非常感激地说,“你们做了我们做儿女都做不到的事,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年,随着业务发展的需要,感染病中心在原来肝病区、结核区的基础上新增加一个小儿感染及重症监护区。虽然提拔了新护士长,但很多工作还需张利珍坐镇指导。患者增多了,护士人力不足,工作更忙了,科室的姐妹们开玩笑说,“要知道什么是不知疲倦吗?张老师就是活例子”。十几年来,张利珍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度的责任心坚守在感染病房,战斗在抗击传染病的第一线,为社会、为怀化公共卫生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她管理的科室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医院先进个人、优秀护士、三八红旗手等。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张利珍,“想不想离开感染病房?”她爽快地说“不想了,因为跟这里的姐妹相处得很好,我们的团队就像一个大家庭,舍不得离开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