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是
“天”大的事
试客巢|YUE分享—创艺生活美学
衣服是人类生活中的必需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理念不断更新,衣服已经由最初的“蔽体、保暖”两大功能,逐渐演化为一种具有格调的装饰物。现代人穿衣服讲究样式、材质以及设计和装饰几大因素。但古代的服饰带有明显的阶级色彩,它是用以区别贵贱尊卑的一种标志。
一、质地明贵贱
在古代,由于绝大部分生产资料被掌握在以皇帝为核心的统治阶级手中,所以贫苦的老百姓是没有资格穿绫罗锦缎的,只能穿粗布衣。而“布衣”,最早就是借指平民。布衣是油麻、葛、毛及棉花等纤维材料织成的衣物,相对于用丝织出的“帛”,前者质粗而价低,后者质精而价高。上古之时,贵族才有资格用丝帛作衣服,平民百姓除了老者允许着装丝衣外,其余的便只能身穿布衣,所以布衣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后来也泛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二、长短显身份
李商隐在《杂纂》中说:“仆子著鞋袜,衣裳宽长,失仆子样。”因为“衣裳宽长”是有身份的人的服装,仆人是最下层的苦力,是不能宽衣博带的,只能一身短打扮。
这正如后来哪怕到了民国,咸亨酒店里的下等人还是一身短打扮,站着喝酒。上等人、读书人是穿长衫坐着慢慢喝酒的。
三、服色分地位
在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中,最能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数文武百官的官服了。服饰颜色体现着等级。作为封建等级制度,对颜色的要求,重点着落在职官制度中官服的服色上。
“品色衣”指官员的官职不同,所着官服的颜色也各不相同。该制度起始于北周,形成于唐朝,宋元明清沿用时,只在局部做了一些小的调整。以唐代为例,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着紫色,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着紫穿红者便是身居高位者,而穿青色衣着者,官卑职微。唐代诗人白居易诗句“江州司马青衫湿”,便有遭贬后官职卑微之意。那些着紫穿红的达官贵人经常出入朝廷,于是人们便以红色作为发达的标志,而达到紫色便是位居皇帝之下的高官了。所以时人便以“红得发紫”来代替那些官运亨通、仕途畅达的人。官服的纹饰。官服上的纹饰也是体现官员等级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而服色的颜色区别,其实与各朝代的色彩的崇尚有关,又与五行有关。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由木、火、金、水土五种物资构成。五行一方面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另一方面又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古人认为天下事物,都由五行参合而成,并进以五行来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服色、食物、道德等等。
因此,西周之前各朝,夏以木德,尚青;殷以金德,尚白;周以火德,崇尚红色;秦人以水为德,色尚黑。衣服旌旗皆以黑色为贵;汉代虽几度易服色,但总体上以火为德,崇色尚赤。
各朝代的颜色崇尚至汉代画一个句号,后世朝代虽仍讲颜色崇尚,但是已不依五行之说,已形成黄、朱、绯、绿等一套服色等级制度。
四、纹样有讲究
皇帝的龙袍上面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水草、火、粉米、黼、黻,取九五之尊之意,这是最高等级的纹饰。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