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札记滕铭予透物见人,走近历史但

西宁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602609.html

▲滕铭予教授

滕铭予,满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期刊AsianArchaeology主编。滕铭予教授年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年获吉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年获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吉林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

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年为日本西南学院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战国秦汉考古、中国北方考古、自然科学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主要学术论著有《秦文化:从封国到帝国的考古学观察》《GIS支持下的赤峰地区环境考古研究》等。

▲年滕铭予在张忠培先生家

一、初入考古——师承

记者:您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古专业本科生,您当初是怎么和考古学结缘的呢?又是怎样的契机让您开始从事战国秦汉考古这方面研究的呢?

滕铭予:年我初中毕业后作为知识青年下乡插队,在农村待了4年,年底被抽调到第一汽车制造厂当工人,在那里工作了5年。当时吉林大学经济系的党委书记黎宝祥是我家的邻居,有一次他到我家里聊天,提到那一年他送一批毕业生去西藏,其中有考古专业的学生,还提到考古专业经常要在野外进行实习,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大学里还有个考古专业。

年我考大学,那是文革以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选志愿时,由于我是文革期间毕业的“老三届”里最年轻的一届,初中只读过一年,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如果选理科专业的话在考试上会有一些困难,那时就想起了黎宝祥说过的关于考古专业的事,加上我生性喜欢在野外活动,所以就选择了考古专业,其实那时对考古几乎没有了解。

选择战国秦汉考古作为我的研究方向是因为我毕业留校时张忠培先生是教研室主任,他希望我能够从事战国秦汉考古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我就这样留下来了。当时我其实对新石器时代考古、商周考古等方向都挺有兴趣,基本没有特别针对某一个方向的爱好选择。

▲年滕铭予与张忠培先生、俞伟超先生(右一)在一起

我毕业留校后,张忠培先生为了让我尽快进入到战国秦汉考古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先后安排我去北京大学进修,聆听俞伟超先生讲授战国秦汉考古的课程;去湖南叙浦参加一批战国时期楚墓的整理工作;安排我去山西参与侯马上马东周时期墓地的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

是张忠培先生这样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使我逐渐进入角色,成长为一个从事战国秦汉考古方向的教师和研究者,并取得了一些为同行所认可的学术成就。这个过程我在纪念张忠培先生的文章“迟到的纪念”中都有详细记述(见故宫博物院编:《纪念张忠培先生文集怀念卷》,故宫出版社,年)。

▲《秦文化:从封国到帝国的考古学观察》于年12月出版,到年9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印刷了三次,这也从侧面说明该书对当时学术界的影响。

记者:您的博士指导教师有两位:张忠培先生和徐苹芳先生,两位先生都是考古学界泰斗级的大师,在您的求学道路上,两位老先生对您有哪些最为深刻的影响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滕铭予:年,我和武汉大学的余西云一起,成为张忠培先生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张忠培先生根据我的实际情况,决定邀请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领域的大家徐苹芳先生共同作为我的博士指导教授。

张忠培先生曾多次带我去徐苹芳先生家里,和徐先生讨论如何安排我在博士学习期间的课程,如何选择博士论文题目。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就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国家制度发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从封国走向帝国。

同时,从学科的发展趋势看,如何将考古学与历史文献有机结合起来,说明相关历史问题,已成为战国秦汉考古,以至于中国考古学所追求的学术目标。在我以往的研究经历中,对秦文化投入了较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mhaimaa.com/hmpb/51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