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折桂令中秋,不写望月怀人,只

01

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大节日。为什么呢?

因为中秋节的时候,是月亮圆的日子,意味着万家团圆。这也是中国人对“圆满”的追求与心愿。可世事难料,不可能永远那么的团团圆圆,就如同那一轮月圆,也只会在十五月中时才会圆。由此也引出了人们中秋节望月怀人,渴望团圆的情思。北宋诗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明确的写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大文豪虽然写出了世事变幻无常的哲理,但字里行间依然还是透着思念亲人的情愫,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叹。

明代诗人杨慎写过:千家门闭中秋月,只有愁人独自看,写出了中秋之夜对月思人的情感。

元代的张养浩也写过一首中秋诗作,却写得与众不同。整首诗中写尽了中秋月色的美,没有一丝忧思怀人之伤,写得极尽洒脱,可谓是中秋诗作中的“另类”。

02

折桂令.中秋

元.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译文:

悬挂高空的明月如镜,是谁打磨的呢?那么明亮,照遍了天地山河之间。

秋天的露珠清凉凄清,水洗过一般明净的夜空里,银河平静无波。此夜的月光,较平常更盛,人可以清晰无碍地看到,桂树的影子在舞动。

不由得引吭高歌,问嫦娥仙子,在这美好的夜晚,何不纵情一醉?

折桂令: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风一枝》、《蟾宫曲》。此调为元人小令曲名。

03诗文赏析

张养浩(—年)是元代的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散曲家文学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他的一生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世人也称赞他“为国为民,忧勤惕励之心,蔼然溢于文章政事之间”。这首曲子是他晚年隐居山林间,巧妙的熔炼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写就而成。

开篇“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写出了月色明亮与清澈。辛弃疾诗中写到: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作者则直接发问:这一轮圆滑明亮的月亮,究竟是谁打磨出来的?

如此简练的几句,便将月亮的圆、亮直观地展现了出来,不仅如此,还概括地写出了月色下天空、大地、山川、河流也一览无余,透着幽静美好。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这四句紧承上文,直接写月色的清澈宁静。

月光本就清冷,还有晶莹的白露,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泠泠”。如此清凉如水,方能“洗秋空”,银汉也更显清澈。由此顺理成章的有了此夜的月光比平日里更清澈,月光通透、明达,照在了庭院中的桂树上。澹澹清夜,明月清光,清风徐徐,树影婆娑,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图画。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最后四句是作者的洒脱随性。如此美丽的月色里,作者不由得引吭高歌,对月起舞,只想问问那月中的嫦娥,这般良夜美景,这般动人心魄,何不放纵自己,沉醉在自然美景中,一醉方休?

作者的洒脱,是因为自然万物的美好令自己陶醉,索性不去管红尘俗世,只想融入自然,忘却自我,洒脱如“庄生晓梦迷蝴蝶”,自在如“扶摇直上九万里”。

整首诗中,作者着力描绘了中秋之夜月光的澄澈空灵,给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最后才以对嫦娥发问的形式,抒发了中秋之夜意欲一醉方休的情致。

04结语

这首元曲《折桂令》所写的月亮,既不同于李白的“月既不解饮”的冷淡,也不同于“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缱绻,更不同于“月有阴晴圆缺”的深刻。它用简洁的语言,生动而形象的为我们描述出了一幅悠远、空灵的中秋月色图。结尾一句更是洒脱随性,又是多少人心中向往的生活?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百万创作者计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mhaimaa.com/hmpb/128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