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脸上长白癜风 http://pf.39.net/xwdt/150707/4651547.html
Hello,
这里是行上行下,我是喵君姐姐~
其实,我从小有一个当小说作家的梦,没有想到最后竟成为了论文的author。朋友调侃道这也是作家嘛,也算是圆了小时候的梦想。
前段时间,收到朋友写的心理学科普书《创造性成长》,满怀期待的读完了整本书,读后感觉非常有趣和兴奋,久久不能够忘怀。
在整个阅读的过程当中,真的就像坐滑滑梯一样,过程非常愉快,不需要努力去理解字里行间的关系,不知不觉就读完啦~
那这位朋友到底是谁呢?这本书里到底说了什么内容呢?到底有哪些大佬进行推荐呢?你是否也满腹疑惑,想要一睹真容呢?现在,就让我们揭开面纱吧!
Part1
作者简介
张伟韬,荷兰莱顿大学心理与脑科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创造性的认知神经机制”,美国心理学学会(APA)学术期刊审稿专家,主要负责审美、创造力与艺术方向。内蒙古锡林浩特人,本科于上海就读计算机和机械专业,研究生于北京就读心理学专业,目前正在荷兰。曾做过记者、摄影师和主持人。一直在学习新知识,适应新环境,走在创造和研究创造的前沿。
Part2
内容简介
这本书不是一本绝对严肃的心理学和脑科学图书,它里面装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希望能够帮助每一个在恋爱和成长中感到失控和痛苦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换一个角度看待自己,从而收获一个让自己感到满意的人生。
Part3
推荐寄语
罗劲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秘书长
这是一本很好读的书,可将之归为“松软可口的蛋糕”之类,是你不知不觉间就能读完的那种;这也是一本贴近个人生活、很容易带入且富有启迪的书,它将人的成长定义为一种“创造”,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它为理解人生建构了新的思想维度;书中也包含一些心理学和脑科学知识,这与作者的专业背景有关,尽管其中或许存在一些作者的假想和引申,但无论是作为知识应用的例子还是抛砖引玉的靶子,都不失其启发性。
赵思家牛津大学神经科学博士后、科普作者
心理学有一个很微妙的地方在于,它作为一门描述人心的科学,即客观又主观。我非常赞同作者在这本书中传递的一个观点:当自己的状态产生问题,或是对自己的心灵产生困惑时,没有人会耐心听你冗长地列举科学依据。迷失的人渴望被理解,渴望找到一个有意义的答案,而不是更多问题和困惑。作者是一名研究创造力的心理学博士生,同时也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在这本书里,他巧妙地用一个个故事将心理学知识和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串了起来,非常有创意,也在客观和主观之间找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
Part4
片段摘取
红玫瑰与白玫瑰
爱情存在的边缘系统里三个有趣的结构——海马体、杏仁核、前扣带回。简单来说,海马体负责人脑在处理外界信息的过程中“新信息”与头脑中“已有信息”的对比和匹配。前扣带回与“认知冲突”有关。杏仁核与恐惧和焦虑等情绪有关。
比如,你看见一个和你“非常不一样”的人。
海马体说:“这和我脑子里的信息匹配不上。”
前扣带回马上大喊:“哎呀,妈呀!”
杏仁核说:“我好害怕!”
然后边缘系统向自我意识传达信号:“有诈,害怕,快跑!”
再比如,你看到了“爱情”。
海马体说:“这个人和头脑里给我亲切感的形象80%都匹配得上,但又有点不一样。”
前扣带回:“咦,哪里不一样呢?”
杏仁核:“有趣!”
然后边缘系统向自我意识传达信号:“这种感觉好熟悉、好亲切,但是又好像有哪里不太一样。有趣,咱们上!”
Part5
喵君姐姐说
可能大众经常会对心理学有误解,以至于别人问完我们的专业,我们会自动跟一句,我们不算命,不会催眠,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但是,时常也会有困惑,学心理学到底能够学到些什么?后来,慢慢感觉学了心理学之后,能够更多的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各种关系,了解世界运转方式,有更强的包容心和更多认识世界的角度了。
市面上,心理学的书一直很畅销。但是很遗憾,去了书店之后,发现靠谱的心理学科普书却十分匮乏。非常荣幸,这次能够有机会给大家推荐这本《创造性成长》,希望你也在读完之后,能够对自己和他人能够有更多的了解,换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世界,让我们一起享受这次阅读滑滑梯的愉快之旅吧!
Part6
加入读书群
一个人读书是不是很无趣又难以坚持呢,长按下方